慈乌夜啼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哀伤的一直哑哑啼哭,早晚守着旧树林,整年都不肯飞离。

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听到的人也忍不住泪湿衣襟,慈乌的啼哭声仿佛在哀诉着自己未能及时尽到反哺孝养之心。

其他各种鸟类难道没有母亲,为什么只有慈乌你特别哀怨?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

以前有位名叫吴起的人,母亲去世竟不奔丧;哀叹这类的人,他们的心真是禽兽不如啊!

慈乌啊慈乌!你真是鸟类中的曾参啊!

介绍

《慈乌夜啼》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如下:

慈乌夜啼声断续,山雨初晴气肃杀。
月落空林人语静,风生乔木鸟惊飞。
愁看客里相逢少,喜见春来颜色多。
莫道年华无好景,且将诗句记生涯。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的凄凉景象和诗人对生活的感慨。慈乌夜啼的声音断续不绝,山雨初晴后空气显得格外清冷肃杀。月落时分,在空旷的树林中只有寂静无声的人声与鸟鸣相伴。风在高大的树木间吹拂,惊起了栖息的鸟儿,它们飞离了林间的巢穴。

诗人在这样的夜晚里感到愁绪满怀,因为客居他乡的朋友少之又少,而春天的到来使得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注解

慈乌:较小的一种乌鸦,有母慈子孝的美德,故称慈乌。诗人以“慈乌”自喻,寄托“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

哑哑:形容乌鸦的叫声。

经年:终年、整年。

故林:旧林,指往日与母亲所栖息的树林。

夜夜夜半啼:每晚在半夜里啼叫。夜夜,每天晚上。

沾襟:眼泪沾湿衣襟。襟,上衣的前幅。

反哺:慈乌初生的时候,母亲餵养它,等它长大了,便捕取食物来餵养母亲,这叫做反哺;引申是说:报答父母的恩情。哺,餵养。

尔 :你。

不任:不能承受悲痛。不任,不堪、不能承受。

吴起:战国时鲁国名将。他曾为了追求功名,母亲死了,却不回家料理丧事。他的老师曾申(曾参的儿子)知道这件事,就和他断绝来往。

殁:死亡。

丧不临:即「不临丧」,不奔丧的意思。古代习俗,父母或尊长过世,从外地赶回料理丧事或祭拜,称奔丧。

嗟哉:叹词。嗟,音。

斯徒辈:这一类的人。斯,此、这;徒、辈,都是类的意思。

复:又,这里是加强语气。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是当时有名的孝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