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 · 九之略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时,于野寺山园丛手而掇,乃蒸,乃舂,乃以火干之,则又棨、朴、焙、贯、相、穿、育等七事皆废。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用槁薪鼎枥之属,则风炉、灰承、炭挝、火策、交床等废;若瞰泉临涧,则水方、涤方、漉水囊废。若五人已下,茶可末而精者,则罗废;若援藟跻岩,引縆入洞,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纸包合贮,则碾、拂末等废;既瓢碗、䇲、札、熟盂、醝簋悉以一筥盛之,则都篮废。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可以不使用的造茶的器具是在寒食节时候。采茶后,只进行蒸、捣、烤干,所以锥刀、扑、焙、贯、相、穿、育等器具就没有什么用处。

可以不使用的煮茶的器具是在山林中,坐在林间的石头上,那么槁薪鼎枥这类工具就可以不用了,诸如风炉、灰承、炭挝、火策、交床等。

如果是在山泉旁取水饮茶,那么就可以不用水方、涤方、漉水囊。

如果总人数在五人以下,同时茶末可以磨得好点,就可以不用罗了。

如果是攀岩而上,在山洞里面饮茶,或者在洞口烤后磨好,用纸包包好,那么就不用碾和拂末了。

如果瓢、碗、䇲、扎、熟盂、醝簋这些器具都用筥来盛放,那么就可以不用都篮了。

但在城里或者是王公家,二十四种器具缺一种的话,那么整个饮茶的程序就不全了,自然就不必饮茶了。

介绍

《茶经》是唐代著名学者陆羽所著,而非《茶经 · 九之略》。《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和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也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茶经》分为三卷,分别是《一之目》、《二之目》、《三之目》。第一卷主要讨论了茶的基本知识、茶的起源、茶的种类、采制方法、品质评价以及煮茶器具等;第二卷探讨了烹茶的方法和技巧,包括煎茶法和点茶法;第三卷则深入到了茶文化和茶道精神,如茶礼、茶宴等。陆羽在《茶经》中提出了许多创见,如“以茶治病”、“以茶养廉”等,这些理念对于后世的茶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茶经》不仅对茶叶的种植、制作、品饮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还涉及了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陆羽通过《茶经》向世人展示了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他提倡的是一种简约而高雅的生活方式,反对奢华浪费,这种思想对于后世的文人雅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羽在书中还详细描述了茶叶的产地、品种及采制方法,为后来的茶叶研究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描述细致入微,不仅介绍了各种茶叶的外形特征、色泽、香气等,还提到了茶叶的采摘时机、加工过程以及保存方式,这些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

《茶经》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献。它不仅记录了茶叶的历史发展、制作技术、品饮方法,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观念。陆羽以其卓越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想,将中国茶文化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使其成为世界茶文化的重要源泉。对于喜爱茶艺的人来说,阅读《茶经》不仅能了解到茶叶的知识,还能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注解

方春禁火之时:禁火,古时民间习俗。即在清明前一二日禁火三天,用冷食,叫“寒食节”。

援藟(lěi)跻(jī)岩:藟,藤蔓。《广雅》:“藟,藤也”。跻,登、升。《释文》:“跻,升也”。

縆(gēng):绳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