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许京兆孟容书

宗元再拜五支座前:伏蒙赐书诲谕,微悉重厚,欣踊恍惚,疑若梦寐,捧书叩头,悸不自定。伏念得罪来五年,未尝有故旧大臣肯以书见及者。何则?罪谤交积,群疑当道,诚可怪而畏也。是以兀兀忘行,尤负重忧,残骸馀魂,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非独瘴疠为也。忽奉教命,乃知幸为大君子所宥,欲使膏盲沉没,复起为人。夫何素望,敢以及此。
宗元早岁与负罪者亲善,始奇其能,谓可以共立仁义,裨教化。过不自料,勤勤勉励,唯以忠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不知愚陋,不可力强,其素意如此也。末路孤危,阨塞臲卼,凡事壅隔,很忤贵近,狂疏缪戾,蹈不测之辜,群言沸腾,鬼神交怒。加以素卑贱,暴起领事,人所不信。射利求进者填门排户,百不一得,一旦快意,更造怨讟。以此大罪之外,诋诃万端,旁午构扇,尽为敌仇,协心同攻,外连强暴失职者以致其事。此皆丈人所见,不敢为他人道说。怀不能已,复载简续。此人虽万被诛戮,不足塞责,而岂有偿哉?今其党与,幸获宽贷,各得善地,无公事〈(一作无分毫事)〉,坐食俸禄,明德至渥也。尚何敢更俟除弃废痼,以希望外之泽哉?年少气锐,不识几微,不知当否,但欲一心直遂,果陷刑法,皆自所求取得之,又何怪也?
宗元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神理降罚,又不能即死。犹对人言语,求食自活,迷不知耻,日复一日。然亦有大故。自以得姓来二千五百年,代为冢嗣。今抱非常之罪,居夷獠之乡,卑湿昏霿,恐一日填委沟壑,旷坠先绪,以是怛然痛恨,心骨沸热。茕茕予立,未有子息。荒隅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世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每当春秋时飨,孑立择奠,顾盼无后继者,懔懔〈(一作茕茕,一作剽剽)〉然欷歔惴惕,恐此事便已,催心伤骨,若受锋刃。此诚丈人所共悯惜也。先墓在城南,无异子弟为主,独托村邻。自谴逐来,消息存亡不一至乡闾,主守者因以益怠。昼夜哀愤,俱便毁伤松柏,刍牧不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许京兆孟容书》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永州任上时写给许孟容的一封信。柳宗元在这封信中,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被贬的无奈和哀痛,也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自身的境遇。

信的第一段,柳宗元略述了被贬之后的情况,解释了得罪被谤的原因。这种表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快速了解到他被贬的具体情况以及内心的感受。紧接着,他诉说了自己身无子嗣,故乡又无宗族子弟祭扫先人之墓、照料藏书的悲哀。这一部分直接触及了个人的困境和无助感,使得信件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从社会背景来看,这封信反映了唐末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当时政治腐败,社会不公,许多正直的文人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或杀害。柳宗元作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改革派人物,其作品往往关注民生,提倡改革,因此常常成为政治斗争的对象。此次被贬正是这种社会环境的产物,他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寄许京兆孟容书》不仅是一封表达个人情感的信,更是一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记录了作者当时的遭遇和心声,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唐代社会的重要窗口。通过阅读这封信,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命运。

柳宗元的这封信还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思想。他在信中不仅用词严谨、逻辑严密,还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使整封信文采斐然,富有哲理。例如,他在信中提到“区年与京兆书”,即指与朋友许孟容的交流和对话,这体现了他深厚的友谊和对文学交流的重视。

《寄许京兆孟容书》不仅仅是一封简单的书信,它更是柳宗元个人经历和社会现实的写照。这封信不仅展示了柳宗元的个人魅力和文学成就,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变迁性。通过对这封信的学习和研究,人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唐代文化和历史,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人生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