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内篇·世家第五

自有王者,便置诸侯,列以五等,疏为万国。当周之东迁,王室大坏,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迄乎秦世,分为七雄。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
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胜起自群盗,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夫史之篇目,皆迁所创,岂以自我作故,而名实无准。
且诸侯、大夫,家国本别。三晋之与田氏,自未为君而前,齿列陪臣,屈身藩后,而前后一统,俱归世家。使君臣相杂,升降失序,何以责季孙之八佾舞庭,管氏之三归反坫?又列号东帝,抗衡西秦,地方千里,高视六国,而没其本号,唯以田完制名,求之人情,孰谓其可?
当汉氏之有天下也,其诸侯与古不同。夫古者诸侯,皆即位建元,专制一国,绵绵瓜瓞,卜世长久。至于汉代则不然。其宗子称王者,皆受制京邑,自同州郡;异姓封侯者,必从宦天朝,不临方域。或传国唯止一身,或袭爵方经数世,虽名班胙土,而礼异人君,必编世家,实同列传。而马迁强加别录,以类相从,虽得画一之宜,讵识随时之义?
盖班《汉》知其若是,厘革前非。至如萧、曹茅土之封,荆、楚葭莩之属,并一概称传,无复世家,事势当然,非矫枉也。自兹已降,年将四百。及魏有中夏,而扬、益不宾,终亦受屈中朝,见称伪主。为史者必题之以纪,则上通帝王;榜之以传,则下同臣妾。梁主敕撰《通史》,定为吴、蜀世家。持彼僣君,比诸列国,去太去甚,其得折冲之规乎!次有子显《齐书》,北编《魏虏》;牛弘《周史》,南记萧詧。考其传体,宜曰世家。但近古著书,通无此称。用使马迁之目,湮没不行;班固之名,相传靡易者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史通·内篇·世家第五》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代表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简介
  • 刘知几(公元660—720年),字子美,号史通,唐代史学家、文学理论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还是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和学术贡献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 作品概述:《史通》共有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其中内篇包括十一篇,主要探讨了史书的体裁和体例,包括《六家》、《二体》,以及《世家第五》。这些篇章深入剖析了古代史籍的体裁和特点,展现了刘知几深厚的历史学功底。

  2. 内容解析

  • “自有王者,便置诸侯,列以五等,疏为万国。”这句话反映了刘知几在《史通内篇·世家第五》中对周代历史的阐述。他认为周朝东迁后,王室衰微,礼乐征伐由诸侯掌握。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记载的各国情况,其编次之体与本纪相似,意在贬低诸侯,与天子区别开来,故用其他称呼,即“世家”来称呼。
  • 《史通》一书不仅总结了古代史书的体裁和体例,还探讨了它们的演进和发展。作者刘知几将古代史籍分为六个大类,分别是记言体、记事体、编年体、国别体、通代纪传体和断代纪传体,并对每一类的特点和优劣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 文学价值
  • 除了史学价值之外,《史通内篇·世家第五》还展现了刘知几作为文学家的卓越才能。他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使论述清晰、逻辑严谨又不失文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史通·内篇·世家第五》不仅是中国古代史书体裁和体例的总结之作,也是一部展现刘知几深厚历史学基础和文学才华的经典之作。它对于研究史学、文学乃至整个中华文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