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内篇·列传第六

夫纪传之兴,肇于《史》、《汉》。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
《春秋》则传以解经,《史》、《汉》则传以释纪。寻兹例草创,始自子长,而朴略犹存,区分未尽。如项王立传,而以本纪名,非惟羽僣之盗,不可同于天子;且推其序事,皆作传言,求谓之纪,不可得也。或曰:“迁纪五帝、夏、殷,亦皆列事而已。子曾不之怪,何独尤于《项纪》哉?”对曰:不然。夫五帝之与夏、殷也,正朔相承,子孙递及,虽无年可著,纪亦何伤!如项羽者,事起秦余,身终汉始,殊夏氏之后羿,似黄帝之蚩尤。譬诸闰位,容可列纪;方之骈拇,难以成编。且夏、殷之纪,不引他事。夷、齐谏周,实当纣日,而析为列传,不入殷篇。《项纪》则上下同载,君臣交杂,纪名传体,所以成嗤。
夫纪传之不同,犹诗赋之有别,而后来继作,亦多所未详。案范晔《汉书》记后妃六宫,其实传也,而谓之为纪;陈寿《国志》载孙、刘二帝,其实纪也,而呼之曰传。考数家之所作,其未达纪传之情乎?苟上智犹且若斯,则中庸故可知矣。
又传之为体,大抵相同,而著作多方,有时而异。如二人行事,首尾相随,则有一传兼书,包括令尽。若陈馀、张耳合体成篇,陈胜、吴广相参并录是也。
亦有事迹虽寡,名行可崇,寄在他篇,为其标冠。若商山四皓,事列王阳之首;庐江毛义,名在刘平之上是也。
自兹已后,史氏相承,述作虽多,斯道都废。其同于古者,唯有附出而已。
寻附出之为义,攀列传以垂名,若纪季之入齐,颛臾之事鲁,皆附庸自托,得厕于朋流。然世之求名者,咸以附出为小。盖以其因人成事,不足称多故也。窃以书名竹素,岂限详略,但问其事竟如何耳。借如召平、纪信、沮授、陈容,或运一异谋,树一奇节,并能传之不朽,人到于今称之。岂假编名作传,然后播其遗烈也!嗟乎!自班、马以来,获书于国史者多矣。其间则有生无令闻,死无异迹,用使游谈者靡徵其事,讲习者罕记其名,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史通·内篇·列传第六》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著的一部史学理论专著。该书共分为内、外两篇,其中内篇包括了卷一至卷十的三十六篇文章,涵盖了史学的理论、实践、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的介绍:

  1. 内容概述:《史通·内篇·列传第六》主要讨论了史传的历史定位、史学方法论以及史官的责任等议题。书中对于“列传”与“纪传体”的辨析,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记载形式的深刻理解和批评。例如,刘知几指出,司马迁虽将一些人物列入列传,但未能完全融入殷商的历史脉络中。

  2. 史学观念:《史通》提出了许多关于史学创作的观点。比如,作者强调史书应当真实记录历史而非空泛地评论时事,提倡在史学研究中要注重客观性和全面性。

  3. 结构体系:从宏观上看,《史通》的内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形成了一个完整且系统的史学理论体系。这一部分不仅探讨了如何撰写史书的技巧和方法,还涉及到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了刘知几的通识观念和通变意识。

  4. 学术影响:《史通》自问世以来,对后世的史学研究和史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清代,学者们对此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浦起龙的《史通通释》等注本,使得这部著作更加深入人心。

  5. 现代应用:在当今时代,虽然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但《史通》中的许多观点仍然具有参考价值。例如,在史料的选择、编撰体例的设计、史学理论的建设等方面,《史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史通·内篇·列传第六》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它在史学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重要地位。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对史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