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王者,便置诸侯,列以五等,疏为万国。当周之东迁,王室大坏,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迄乎秦世,分为七雄。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
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胜起自群盗,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夫史之篇目,皆迁所创,岂以自我作故,而名实无准。
且诸侯、大夫,家国本别。三晋之与田氏,自未为君而前,齿列陪臣,屈身藩后,而前后一统,俱归世家。使君臣相杂,升降失序,何以责季孙之八佾舞庭,管氏之三归反坫?又列号东帝,抗衡西秦,地方千里,高视六国,而没其本号,唯以田完制名,求之人情,孰谓其可?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自有王者,便置诸侯
翻译: 从有王权的时代开始,就设立了诸侯。
赏析: 此句揭示了历史上的分封制度,强调了在王权建立后,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平衡地方力量,国家便设立了诸侯。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史记》中描述的重要历史现象。
2. 列以五等,疏为万国
翻译: 按照五个等级进行排列,形成上万个诸侯国。
赏析: 通过“五等”与“万国”的比喻,展现了诸侯国的庞大规模和多样性。这里的“五等”可能指的是诸侯国的实力和地位,而“万国”则形象地表达了这些诸侯国的数量之多。
3. 当周之东迁,王室大坏
翻译: 当周朝东迁之后,王室势力衰落。
赏析: 此句反映了西周灭亡后,周王室的力量大减,无法有效维护国家的统治。这一变化为后来的战国七雄争霸埋下伏笔。
4. 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翻译: 因此,礼仪、音乐、征伐等权力都由各诸侯国自行掌握。
赏析: 这句话突出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强大,诸侯们不再受中央政府控制,可以独立行使政权。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央集权的削弱,也为战国时期各国的混战埋下了伏笔。
5. 迄乎秦世,分为七雄
翻译: 直到秦朝时代,已经形成了七个强大的国家。
赏析: 这句话总结了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也预示着中国历史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封建割据的结束和统一的实现。
6. 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
翻译: 司马迁记载各国的情况时,他按照本纪的体例进行编排,与《史记》中的本纪体例相似。
赏析: 此句指出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虽然面对的是诸侯国的历史,但他依然沿用了《史记》中关于本纪的体例来编排,体现了司马迁严谨的史学态度和对传统史家的继承。
7. 岂当然乎?夫史之篇目,皆迁所创
翻译: 这难道是理所当然的吗?史书的篇章体例,都是司马迁自己独创的。
赏析: 这句话质疑了司马迁的创新精神及其在史书编纂中的独立性,同时也表明了他对历史真实性的尊重和追求。
8. 且诸侯、大夫,家国本别
翻译: 而且诸侯和大夫,是国家与家族的区别。
赏析: 此句强调了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诸侯与大夫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地位和功能。
9. 三晋之与田氏,自未为君而前,齿列陪臣,屈身藩后
翻译: 三晋(晋国)和田氏(田氏家族),从未成为国君之前,就排在诸侯之下作为陪臣,屈身于藩属国家之后。
赏析: 此句描述了田氏家族如何借助晋国的内部矛盾逐渐崛起并掌控晋国的过程,展现了世家兴起的历史背景。
10. 列号东帝,抗衡西秦,地方千里,高视六国
翻译: 位列东帝,对抗西秦;拥有广大地域,远胜过其他六国。
赏析: 这是对田氏家族实力的描述,强调了他们在战国时期的强大和影响力。同时,这也暗示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战争和竞争,以及他们对于领土扩张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