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纪之为体,犹《春秋》之经,系日月以成岁时,书君上以显国统。曹武虽曰人臣,实同王者,以未登帝位,国不建元。陈《志》权假汉年,编作《魏纪》,犹两《汉书》首列秦、莽之正朔也。后来作者,宜准于斯。而陆机《晋书》,列纪三祖,直序其事,竟不编年。年既不编,何纪之有?夫位终北面,一概人臣,倘追加大号,止入传限,是以弘嗣《吴史》,不纪孙和,缅求故实,非无往例。
逮伯起之次《魏书》,乃编景穆于本纪,以戾园虚谥,间厕武、昭,欲使百世之中,若为鱼贯。
又纪者,既以编年为主,唯叙天子一人。有大事可书者,则见之于年月,其书事委曲,付之列传。此其义也。如近代述者,魏著作、李安平之徒,其撰《魏》、《齐》二史,于诸帝篇,或杂载臣下,或兼言他事,巨细毕书,洪纤备录。全为传体,有异纪文,迷而不悟,无乃太甚。世之读者,幸为详焉。
诗句:
盖纪之为体,犹《春秋》之经,系日月以成岁时,书君上以显国统。
译文:
撰写历史记录的方式,就像《春秋》一样,通过记录时间来形成历史年表,记载君主的事迹来展示国家的连续性。
注释:
- 《春秋》: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事件。
- 《春秋》之经:指《春秋》这部史书,是古代中国的经典之一,强调历史的公正性和道德观念。
- 系日月以成岁时:通过记录每个月日来形成一年的历史年表。
- 书君上以显国统:通过记录君主的事迹来展示国家的连贯性和正统性。
赏析:
这首诗是对《史通·内篇·本纪第四》中关于历史编纂方式的描述的翻译和注释。通过将《春秋》的编纂方法与历史记录的编纂方式进行比较,揭示了古人在编写史书时对历史年表和君主事迹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历史记录的道德要求,即通过历史记录来展示国家的统一性和道德规范。这种观点体现了古人对于历史的严肃态度和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