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左右二史,分尸其职。盖桓、文作霸,纠合同盟,春秋之时,事之大者也,而《尚书》缺纪。秦师败绩,缪公诫誓,《尚书》之中,言之大者也,而《春秋》靡录。此则言、事有别,断可知矣。逮左氏为书,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然而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

至于《史》、《汉》则不然,凡所包举,务在恢博,文辞之记,繁富为多。

是以贾谊、晁错、董仲舒、东方朔等传,唯止录言,罕逢载事。夫方述一事,得其纪纲,而隔以大篇,分其次序。遂令披阅之者,有所懵然。后史相承,不改其辙,交错纷扰,古今是同。

案迁、固列君臣于纪传,统遗逸于表、志,虽篇名甚广而言无独录。愚谓凡为史者,宜于表志之外,更立一书。若人主之制、册、诰、令,群臣之章、表、移、檄,收之纪传,悉人书部,题为“制册”、“章表书”,以类区别。他皆放此。亦犹志之有“礼乐志”、“刑法志”者也。又诗人之什,自成一家。故风、雅、比、兴,非《三传》所取。自六义不作,文章生焉。若韦孟讽谏之诗,扬雄出师之颂,马卿之书封禅,贾谊之论过秦,诸如此文,皆施纪传。窃谓宜从古诗例,断入书中。亦犹《舜典》列《元首子之歌》,《夏书》包《五子之咏》者也。

以下是对《史通·内篇·载言第三》的逐句释义、译文、关键词注释以及赏析:

  1. 诗词原文:古者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左右二史,分尸其职。
  • 释义:古代的言论记录在《尚书》中,而历史事件则通过《春秋》来记载。
  • 译文:古代有两部史书,一部记录言论,称为《尚书》,另一部记录事件,称为《春秋》。
  • 关键词:《尚书》、《春秋》
  • 赏析:这里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文献记录的不同侧重点——一方面是对言辞的记载(《尚书》),另一方面是对社会事件的历史记载(《春秋》)。这种区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政治和历史的不同认知与重视程度。
  1. 诗词原文:盖桓、文作霸,纠合同盟,春秋之时,事之大者也,而《尚书》缺纪。
  • 释义: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他们之间曾结成联合同盟。然而,在这些重要事件中,《春秋》却缺乏记载。
  • 译文:在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等诸侯国之间的联合活动是重大的事件,然而《春秋》对这些事件却没有进行记载。
  • 关键词:齐桓公、晋文公、春秋
  • 赏析:这一部分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各国之间的联盟关系,同时暗示了春秋时期的史书在记载这些重要事件时的不足,这也可能是后世史书编纂中需要改进的方向。
  1. 诗词原文:秦师败绩,缪公诫誓,《尚书》之中,言之大者也,而《春秋》靡录。
  • 释义:秦军在战斗中失利后,秦穆公发布誓词,这是《尚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春秋》并没有记载。
  • 译文:在一场战斗失败之后,秦穆公发出了誓言,这是《尚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春秋》并未记载此事。
  • 关键词:秦师败绩、缪公、《尚书》
  • 赏析:《尚书》作为古代中国的官方历史文献,记录了大量的政治、军事活动和重要人物的言论,而《春秋》则主要关注于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事件发展。在这里,作者指出尽管重要的政治事件被《尚书》记载,但《春秋》并未对此作出反映,反映了春秋时期史书的特点和局限性。
  1. 诗词原文:此则言、事有别,断可知矣。
  • 释义:这表明了“言”与“事”在古代史料中的不同处理方式和区别,从而可以明确地区分它们。
  • 译文:这一点清楚地表明,在古代史料中,“言”(即言论、言论记录)和“事”(即历史事实、具体事件)是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处理方法和记录方式有明显的区别。
  • 关键词:言、事
  • 赏析:这一部分揭示了古代中国史料记录的特点,即对言论和事件的区分及其重要性。在古代,言论被认为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被详细记录;而历史事件则相对简略。这种区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不同类型信息的重视程度和处理方式。
  1. 诗词原文:逮左氏为书,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
  • 释义:到了左丘明编写史书时,他没有遵守古代的书写规范,将“言”与“事”混合在一起记载在史书中。
  • 译文:当左丘明撰写史书时,他没有遵循古代的书写规范,把“言”与“事”混合在同一个章节中。
  • 关键词:左氏、传中
  • 赏析:这里反映了左丘明在史书编纂过程中对传统规范的忽视,以及他如何将语言和事件混合在一起进行叙述的问题。这种处理方式在当时可能是出于创新或是对当时书写习惯的一种适应。
  1. 诗词原文:然而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
  • 释义:然而,当语言描述与事件叙述相结合的时候,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感到满意。
  • 译文:然而,当语言描述与事件叙述结合起来的时候,它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内容,并且不会感到疲劳。
  • 关键词:言事相兼、烦省合理
  • 赏析:这里强调了语言与事件结合的效果,即通过合理的安排可以使读者既不会因为语言复杂而感到烦恼,也不会因为阅读过于单调而感到厌倦。这对于提高史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
  1. 诗词原文:至于《史》、《汉》则不然,凡所包举,务在恢博,文辞之记,繁富为多。
  • 释义:至于像《史记》和《汉书》这样的史书来说,它们的内容更加广泛,文字也更加繁复华丽。
  • 译文:至于像《史记》和《汉书》这样的史书来说,它们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宏大,文字也更加复杂和华丽。
  • 关键词:《史》、《汉》、恢博、文辞之记、繁富为多
  • 赏析:这里的“恢博”指的是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文辞之记”则是指史书中的文字描述。作者认为《史记》和《汉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们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而且文字表达也相当华丽。这种评价反映了作者对这两部史书的高度赞扬和认可。
  1. 诗词原文:是以贾谊、晁错、董仲舒、东方朔等传,唯止录言,罕逢载事。夫方述一事,得其纪纲,而隔以大篇,分其次序。遂令披阅之者,有所懵然。后史相承,不改其辙,交错纷扰,古今是同。
  • 释义:因此,贾谊、晁错、董仲舒、东方朔等人的传记只收录了他们的言辞,很少有关于事迹的记载。每当叙述一件事件时,就会用一大段文字来概述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然后又将其分割成多个部分进行叙述,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感到困惑和迷惑。后来的史书沿袭这种做法,没有进行修改,导致史书的内容混乱不清。这种写法使得历史记录在不同时代看起来相似。
  • 译文:因此,贾谊、晁错、董仲舒、东方朔等人的传记仅收录了他们的言语,很少包含事迹的记录。每当叙述一项事务时,就会用一大篇幅概述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然后再将其细分为多个部分进行叙述。这让读者在翻阅历史记录时,会感到困惑和迷茫。后来的史书都沿袭了这种方法,没有进行任何更改或改进。由于这种混乱的记录方式,不同时代的历史学家编写的历史书籍在内容上看起来十分相似。
  1. 诗词原文:案迁、固列君臣于表志,统遗逸于章奏,虽篇名广而言无不录。
  • 释义:司马迁和班固在史书中列出了君臣的关系和他们的职责。他们在表中收录了一些被遗忘的人物和事迹。尽管文章名称广阔且内容丰富,但都被收录了。
  • 译文:司马迁和班固在史书中列出了君臣的职责和关系。在表格中收录了一些被遗忘的人物和事迹。这些文章虽然名字广泛且内容丰富,但在史书中都有收录。
  • 关键词:迁、固、君臣、表志、章奏、无录
  • 赏析:这里提到了司马迁和班固在史书中的具体做法,即他们通过表格的形式收录了历史人物和事件。这种做法在当时是非常创新的,因为它不仅提供了详细的人物资料,还保留了一些其他史书未涉及的内容。这种整理方式使得历史记录更加完整和全面。
  1. 诗词原文:又诗人之什,不编于册,则采之于集。
  • 释义:诗歌并不被编排进册子中,而是从集中收集。
  • 译文:诗歌并不被编排进册子里,而是从文集中收集出来。
  • 关键词:诗人、什、册子、集
  • 赏析:这里讨论了诗歌和文学作品的收集问题。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诗歌通常不被正式记录下来,而是散落在不同的文献中。这里提到诗人的作品并不是被编排在册子里面,而是从各种文集或者汇编中收集出来的。这种做法体现了对文学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同时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对文学作品的收集和使用方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