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之代,书有典、坟,悠哉邈矣,不可得详。自唐、虞以下迄于周,是为《古文尚书》。然世犹淳质,文从简略,求诸备体,固已阙如。既而丘明传《春秋》,子长著《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矣。后来继作,相与因循,假有改张,变其名目,区城有限,孰能逾此!盖荀悦、张璠,丘明之党也;班固、华峤,子长之流也。惟此二家,各相矜尚,必辨其利害,可得而言之。

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至于贤士贞女,高才俊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

诗句:

译文:
在夏商周三朝的时代,书籍中已经有了《典》、《坟》这样的经典文献,它们的内容深远而遥远,无法详细讲述。自唐尧、虞舜到周朝,统称为《古文尚书》。然而当时的社会仍然淳朴质朴,文字简洁简练,想要找到完整的内容,确实是不可能的。随后,孔子的弟子丘明编写了《春秋》,司马迁撰写了《史记》,他们的作品已经包含了全部的体裁和形式,因此后来的学者只能模仿他们的风格。后来的学者们继承并模仿这些经典作品,虽然偶尔有所创新或改变名称,但他们的范围还是很有限的,谁能够超越这个限制呢?

注释:

  • 三、五之代:指夏商周三代。
  • 书有典、坟:指古代的经典文献,包括《尚书》《诗经》《礼记》《乐经》《周易》和《春秋》。
  • 悠哉邈矣:形容非常遥远、难以企及。
  • 中国外夷:指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
  • 贤士贞女:指有才能和德行的人。
  • 高才俊德:指有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的人。
  • 柳惠:春秋时期鲁国的贤人柳下惠,他以仁爱著称。
  • 颜回:春秋时期鲁国人颜回,孔子的学生,以德行著称。
  • 论其细也:指对细节的评论。
  • 语其粗也:指对大体内容的评论。
  • 区城有限:指范围受限。
  • 孰能逾此:谁能超越这个范围。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古人对于经典著作的认识和评价。它首先指出了历史上的经典文献,然后提到了孔子和司马迁等人的著作,接着表达了对于这些经典著作的高度赞誉,认为它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同时也指出了后人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和继承,但也批评了后人的模仿和创新,认为他们的范围有限,无法超越前人。整首诗体现了古人对于经典的尊重和珍视,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传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