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 灵枢 · 经别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
歧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
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牌,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颅,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
手心主之正,别入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
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别》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奠基之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灵枢·经别》作为这部经典中的一部分,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探讨《黄帝内经 · 灵枢 · 经别》之前,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是必要的。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医之源”,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核心。《灵枢·经别》作为其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主要讨论了十二经脉的分布、联系和功能等。这一章节不仅对中医诊断和治疗有着指导意义,还对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的内容涉及人体的经络系统,特别是十二经脉的分布和功能。十二经脉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紧密相连,通过手足三阴三阳的阴阳表里关系,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网络。这个网络不仅关系到人体健康,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历史渊源来看,《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尚无确切说法,有的主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也有的主张成编于西汉末年至东汉之间。这表明《黄帝内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涵盖了当时医学和哲学的精华。

在《灵枢·经别》中,岐伯详细阐述了十二经脉的走向及其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例如,足太阳膀胱经的一支别入于腘中,另一支则下走臀部至肛部,属于膀胱并散布到肾脏;此外,还有一条直行者,从脊上项后进入头部,最终又回归于太阳。这种详尽的描述不仅展现了古人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刻理解,也为后世的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不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一篇章的学习和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对于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