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
歧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
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黄帝内经·灵枢》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涉及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下面将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解析:
- 足太阳之正:指足太阳膀胱经,别入于腘中,一条线路向下至尻部五寸,另一条线路别行入肛穴,然后属于膀胱经,再由膀胱经的膀胱水液循膂骨,到达心脏并散开;而直行者则从脊骨上端出于项部,又返回注入到足太阳膀胱经,这就是一条经络。
- 足少阴之正:指足少阴肾经,从足少阴肾经的肾脏出发后进入足太阴脾经,最终汇合在足厥阴肝经。如果直接从足少阴肾经出发,则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足阳明胃经会合,上行直至肾脏,当十四椎处分出属于带脉;若走直路经过舌根,再向上行走,回到足太阳膀胱经,这就是第二条经络。
《黄帝内经·灵枢》中的“经别”篇章详细描述了人体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运行方式,强调了人体脏腑与自然界的对应关系。理解这些经络的走向及其功能,有助于人们认识人体的内在联系,进而指导实践,提升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