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歧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炙之壮数,可得闻乎?
歧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才,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诗句:黄帝问于歧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译文:黄帝问岐伯说:“经脉共有十二条,它们与十二条经水相互关联,并且都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通。然而这十二经水的形态、深浅、宽窄以及距离远近各不相同;五脏六腑的位置高低、大小、接受的谷类数量也不相等,那么这些经水和五脏六腑是如何互相联系的呢?”岐伯回答道:“十二经水是受着水的滋润而流动的;五脏是容纳了精神、神气、魂魄而存在的;六腑则是接受谷类物质而进行活动的,同时它又能够吸收精气并将其散发出去。经脉则接受来自血液中的营养并为其输送养分。”黄帝又问:“如何通过调整针刺的深度、火灸的次数来进行治疗呢?”
注释:黄帝: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帝,传说中他是中华民族的共祖。岐伯:古代传说中的医学家。十二经水:指十二条经络所流经的河流。五脏六腑:指人体内五个主要的器官(心、肝、脾、肺、肾)和两个次要的器官(胆、胃)。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凡此天地之间,凡一宇之内,运应若机,变化如神,犹阴阳之代相嬗也,故天不可阶以礼,地不可缘以道。”意思是说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的,就像昼夜交替一样。天至高不可度,指天地之间的高度是无法测量的;地至广不可量,指地的范围无法估量。这里所说的“天”和“地”并不是指具体的物体,而是泛指自然界。六合:古人认为宇宙由六个方向组成:东、南、西、北、上、下,因此称为六合。八尺之士:指身高八尺的成年人。皮肉在此:人的皮肤和肌肉就在这个范围内。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可以测量出来。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如果这个人死了就可以解剖开来看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才,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指内脏的质地坚硬还是脆弱,脏腑的大小和谷类的多少,经脉的长度和粗细,血液的清浊,气的多少,以及人体十二条经脉中血量多或少的情况,都有其一定的规律。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治疗时用针和灸的方法,调理好十二经脉中的气血流通情况,使其经常保持和谐一致。
赏析:这一段论述了人体内部结构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黄帝向岐伯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包括经脉与经水的关系、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经水的形态、大小、深浅、广狭等,以及如何通过针刺、灸法等方式进行治疗。岐伯的回答涉及到了人体的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这段文字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了解古代医学理论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