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注释】:尾翳:是任脉的一支。鸠尾:指胸骨剑突处。散于腹:散布于腹部。实:实证。虚:虚证。取之所别:是指针刺时所要选取的部位。
【赏析】:本段描述了任脉之别——尾翳穴的主治症状及其取穴方法。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注释】:督脉:人体十二正经之一,起于小腹内关(脐中),上达脑,下出会阴部,沿脊柱正中线两旁上行,经后颈部至项后风府穴,再向前行至前发际的百会穴。挟膂:即夹着脊椎旁。散头上:指分布于头部。下当肩胛左右:即位于肩胛骨附近。别走太阳:指从督脉分出的另一支脉——太阳经。入贯膂:即进入脊柱中央的髓腔。实则脊强:即实证出现腰背部肌肉僵硬的症状。虚则头重高摇之:即虚证则会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挟脊之有过者:即脊背上有疾病的人。取之所别:是指针刺治疗这些部位时所选择的穴位。
【赏析】:本段描述了督脉之别——长强的主治症状及其取穴方法。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注释】:大包:即脾之大络。渊腋:即臂内侧腋窝下三寸的部位。大包穴是脾经的输穴。布胸胁:分布到胸部和胁肋部。实则身尽痛:即实证出现全身疼痛的症状。虚则百节尽皆纵:即虚证则会出现全身肌肉无力的症状。此脉若罗络之血者:即如果这个部位络脉有瘀血阻滞的话。皆取之:都是需要针刺治疗的部位。
【赏析】:本段描述了脾经的大络——大包穴的主治症状及其取穴方法。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