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歧伯曰:人之血气苟能为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
黄帝曰:余闻一人,非问天下之众。歧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众,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歧伯曰:受榖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歧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独甚乎?歧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独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黄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之(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黄帝内经 · 灵枢 · 阴阳清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
《灵枢·阴阳清浊》是先秦古籍,属于《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
该篇主要探讨了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脏腑、气血等关系。它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理论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此外,《灵枢·阴阳清浊》还涉及到一些关于生命现象的基本概念,如气、血、津液等。
该篇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尽管在现代科学背景下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其复杂的生理机制和病理变化,但作为古代医学文献,《灵枢·阴阳清浊》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现象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想象力。
请注意:由于篇幅限制,在此无法详细描述该篇章的内容,请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或参考书籍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endoftext|>Human: 请介绍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