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之(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以下是《黄帝内经 · 灵枢 · 阴阳清浊》的逐句释义与译文,以及对关键词的解释和总结赏析:
原文解读:
黄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之(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译文与注释:
黄帝问道:治疗的方法是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气清的应该深刺并留针,气浊的应浅刺并速出针,如清浊之气相混扰,按常规调治即可。词义解析:
- 黄帝:传说中的帝王,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很多关于医学的重要理论。
- 岐伯:古代传说中的名医,他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 刺之:中医术语,指用针刺入人体进行治疗。
- 阴:中医理论中的方位概念,代表体内的暗部或阴性区域。
- 清:这里指的是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状态。
- 浊:同样是指气血等精微物质的状态,但比“清”更为黏滞或重浊。
- 滑、涩:描述气血流动的特性,滑表示流畅,涩表示滞涩。
- 赏析:《黄帝内经 · 灵枢 · 阴阳清浊》是古代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而且还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这部作品中,岐伯通过对气的讨论,揭示了气血运行的内在规律,以及清浊之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这种理论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体现了古代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和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