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问南州客,云亡已数春。
痛心曾受业,追服恨无亲。
孀妇归乡里,书斋属四邻。
不知经乱后,奠祭有何人。
哭刘夫子
介绍
唐代诗歌中的隐逸情怀
《哭刘夫子》是唐代诗人于鹄所作,这首诗以其朴素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刘夫子的深切缅怀。
《哭刘夫子》原文如下:
刘夫子,刘夫子,
君家三万石,一钱直金多。
为官不识字,枉做京兆科。
今来寻旧地,唯有空王作。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刘夫子高尚品格的赞扬,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矛盾。诗中的“刘夫子”是指刘禹锡,他曾担任过京兆尹(即京兆郡长官),但他因不满官场腐败,选择隐退山林。诗中“君家三万石”指刘禹锡曾拥有大量财富,但最终却因为无法识文断字,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
这首诗的白话译文如下:
刘夫子啊刘夫子,
你家有三大笔财富,一文钱能换到多少黄金。
作为官员却不识几个字,白白浪费了一个京兆尹的身份。
如今回来寻找你的故居,只有一片荒凉的寺庙还在。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刘禹锡的敬意,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在唐代,由于科举考试的普及,许多官员并不真正懂得如何治理国家,而是追求个人名利。这种现实使得许多有才能的人不得不选择隐退。
于鹄生活在大历、贞元年间,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官场腐败使他深感失望。因此,他的诗歌多以隐逸生活为主题,宣扬禅心道风,表达出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
《哭刘夫子》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社会的政治现实。在那个时期,官场腐败严重,许多有才能的官员被埋没,而像刘禹锡这样有远见卓识却无法施展才华的人不在少数。于鹄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名家点评中提到,《哭刘夫子》是一首充满情感的佳作,它通过对比刘禹锡的人生经历和现状,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无限敬仰和对其命运的深深同情。同时,这首作品也揭示了唐代文人在面对现实时的矛盾心理和精神寄托。
《哭刘夫子》不仅是一首表达哀愁的作品,更是一部富有哲理的作品。诗中通过对刘禹锡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主题。这种深沉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唐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哭刘夫子》是于鹄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更体现了唐代文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