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乐 其七

法性本来常存,茫茫无有边畔。
安身取舍之中,被他二境回换。
敛念定想坐禅,摄意安心觉观。
木人机关修道,何时可到彼岸?
忽悟诸法体空,欲似热病得汗。
无智人前莫说,打破君头万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回波乐其七》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梵志的作品,以直白的语言和深刻的哲思著称。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特点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王梵志(生卒年不详),唐代著名诗人,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多有交往。他的诗作在当时颇为流行,以其直率的风格和对时政的批评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 文学成就:王梵志的诗歌多采用口语化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百姓的心声。他的许多作品都表达了对社会腐败和政治斗争的不满,展现了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1. 诗歌主题
  • 人生哲理:《回波乐其七》通过描述人生的苦与乐,反映出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其中“忽悟诸法体空,欲似热病得汗”一句,揭示了世间万物皆为虚幻,唯有内心的觉悟才能带来真正的解脱和平静。
  • 社会批判:此诗也体现了王梵志对社会现象的犀利批判。通过对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揭露,表达了对公正和理想的追求。这种批判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使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王梵志的诗歌以其简洁明快、直抒胸臆的语言风格著称。他善于用朴素无华的言语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使得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回波”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而“木人机关”则暗示了修道和求索的过程。通过这些生动的意象,诗人不仅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更深刻地表达了人生哲理和哲学思考。
  1. 影响评价
  • 后世评价:王梵志的诗歌在后世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研究。他的直率和真实,使他的作品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珍贵史料。许多学者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研究,认为他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流传情况:《回波乐其七》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一,不仅在唐代广为传颂,而且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反映了唐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状况,更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人生感悟。

王梵志的《回波乐其七》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更因其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艺术性,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