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本来常存,茫茫无有边畔。
安身取舍之中,被他二境回换。
敛念定想坐禅,摄意安心觉观。
木人机关修道,何时可到彼岸?
忽悟诸法体空,欲似热病得汗。
无智人前莫说,打破君头万段。

【注释】

法性:本性、法身,即佛的真身。回波乐是一首佛教偈子,“其七”是说第七次。

常存:永存。

茫茫:无边无涯。

安身取舍之中:在安身(即修道)和取舍(即修行)之间。

二境:即两个境界,指两种修行方法。

敛念定想坐禅:收敛意念,专心打坐。

摄意安心觉观:控制自己的意念,保持内心的安宁,并观照一切。

木人机:一种机械模型。

万段:一万个头被打碎。形容极端痛苦。

忽悟:忽然醒悟。诸法:指一切事物。体空:本质为空。

欲似热病得汗:欲望如同热病得到清凉。比喻对世俗的欲望有所觉悟。

莫说:别说(不要说)。

【赏析】

这首《回波乐其七》的译文,以禅宗的公案来作注解,将此偈解释得非常清楚,也把其中的深意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豁然开朗。

这首诗中,诗人用“回波”一词来形容自己心境的波动,而“回波”又与佛教中的“法性”相对应,表示佛法的常住不灭。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修炼过程中的种种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法的理解。

诗人提到了“法性本来常存”,这表示佛法的本质是永恒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在修行过程中的困惑,以及如何通过内心的平静和专注来克服这些困惑。

诗人转向了对于世俗欲望的觉悟,认为欲望如同热病得到清凉,可以让人摆脱世俗的痛苦。这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

诗人表达了对于佛法的信仰和追求,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修行和悟性,才能够达到佛法的境界。这也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对于生命的意义的深刻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