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君有男女,但令遣出家。
如山覆一壝,似草始生牙。
剃头并去发,脱俗服袈裟。
闻钟即礼拜,见佛献香花。
不思五等贵,宁贪驷马车。
此即菩萨道,何处觅佛家?

诗句释义

1 教君有男女 - 这个句子表达了佛教的教义,即教导人们理解并接受世间的男性和女性。在佛教中,男女平等被视为重要的教义之一。”教君”意味着教导或劝导。

  1. 但令遣出家 - 这句话建议人们放弃世俗的生活方式,进入僧团,过上出家生活,这是佛教修行的一部分。”但”是只、仅的意思,”遣”在这里表示送、让。
  2. 如山覆一壝 - 这是比喻,用山脉覆盖来象征佛教的广阔和深远。”壝”是一种古代建筑结构,这里可能指的是寺庙或佛塔。
  3. 似草始生牙 - 这两句诗描述了出家人从世俗生活中彻底解脱出来的过程。”草初生牙”比喻新生命开始,而这里的”牙”则暗示了出家人在精神或思想上的觉醒。
  4. 剃头并去发 - 出家意味着削发为僧,这是佛教徒的标志。”剃头”指的是去除头发,”去发”则是去掉俗世的束缚,象征着摆脱尘世的烦恼。
  5. 脱俗服袈裟 - 穿着僧袍(袈裟)是出家人的标志。”脱俗”表示脱离世俗,”服”是穿或系的意思。
  6. 闻钟即礼拜 - 听到寺庙中的钟声,出家人会立即进行礼拜,表达对佛法的虔诚和敬仰。
  7. 见佛献香花 - 见到佛像时,出家人会恭敬地献上鲜花和香烛,这是表达敬意和感恩的一种方式。
  8. 不思五等贵 - “五等贵”可能指的是世俗生活中的富贵、地位等物质享受。出家人追求的是超越这些外在物质的生活,追求内心的清净和智慧。
  9. 宁贪驷马车 - “驷马车”指的是豪华的马车,这里比喻世俗生活的舒适和便利。出家人更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而不是外在的物质财富。
  10. 此即菩萨道 - 这四句总结前文,强调了出家修行的道路就是菩萨的道路。”菩萨道”是指菩萨修行的道路,包括慈悲、智慧、无我等美德。
  11. 何处觅佛家? - 这是整首诗的结尾,诗人反问,出家修行在哪里可以找到?这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对整个佛教修行理念的肯定。

译文

教君有男女,但令遣出家。
如同大山覆盖着一围土墙,又像嫩草刚刚冒出牙齿。
剃光头发并去掉头发,穿上僧人的衣服。
听到钟声就会礼拜,看见佛像就献香花。
不思考五等尊贵的地位,宁愿贪图四匹马拉的车。
这就是菩萨的道路,哪里去寻找佛家?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佛教修行者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诗中通过对比出家与未出家的男女在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强调了佛教修行的核心在于出家,即脱离世俗生活,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诗人通过对出家生活的描述,展现了修行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实践,以及对佛法的虔诚信仰。此外,诗中也传达了一种对物质享受的超然态度,鼓励人们在追求精神升华的道路上,不要被世俗的繁华所迷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