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君有男女,但令遣出家。
如山覆一壝,似草始生牙。
剃头并去发,脱俗服袈裟。
闻钟即礼拜,见佛献香花。
不思五等贵,宁贪驷马车。
此即菩萨道,何处觅佛家?
回波乐 其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回波乐其十》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属于唐代的诗歌体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诗人背景:王梵志,唐初的白话诗僧,原名梵天,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人,字号生平家世不详。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他的诗歌以直白、简洁著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诗歌原文:但令但贪但呼,波若法水不枯。醉时安眠大道,谁能向我停居。八苦变成甘露,解脱更欲何须。万法归依一相,安然独坐四衢。
诗歌内容解析:《回波乐其十》通过对比“贪”与“止”,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深刻认识。诗中“但贪呼”与“波若法水不枯”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贪欲终会枯竭的道理。“醉时安眠大道”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而“万法归依一相”则强调了佛教中的空性观念,即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最后,“安然独坐四衢”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从容。
文化影响:《回波乐其十》不仅是王梵志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一种风格。它以其简练的语言、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回波乐其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它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作品之一,对于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