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乐 其五十七

若欲觅佛道,先观五荫好。
妙宝非外求,黑暗由心造。
善恶既不二,元来无大小。
设教显三乘,法门奇浩浩。
触目即安心,若个非珍宝。
明识生死因,努力自研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回波乐 其五十七》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王梵志,唐代诗人,以其直率和犀利的文风著称。在诗歌创作中,他常常以讽刺和批判社会现象为特点。王梵志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作品原文
    若欲觅佛道,先观五荫好。妙宝非外求,黑暗由心造。
    善恶既不二,元来无大小。设教显三乘,法门奇浩浩。
    触目即安心,若个非珍宝。明识生死因,努力自研考。

  2. 诗歌解读

  • “若欲觅佛道,先观五荫好”表达了诗人对佛法修行的理解。他认为要想达到佛陀的境界,首先要认识到自身的五阴(色、受、想、行、识)都是好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认识自我和宇宙。
  • “妙宝非外求,黑暗由心造”则揭示了佛教中的因果循环观念。诗人认为真正的宝藏并不是外界所能给予的,而是内在的心灵和智慧。只有内心光明,才能创造出外在的黑暗。
  • “善恶既不二,元来无大小”强调了道德和行为的标准并不取决于其结果的好坏。诗人认为无论善恶,都是一体两面,没有本质的区别。
  • “设教显三乘,法门奇浩浩”表明佛教有多种不同的教派和教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 “触目即安心,若个非珍宝”则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安宁与满足。诗人通过这一诗句传达了一种简单而深刻的生活哲学。
  • “明识生死因,努力自研考”则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一种反思。他认为要理解生命的真谛,必须深入研究生死的根源,从而获得解脱。

王梵志的《回波乐 其五十七》不仅是唐代诗歌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还能够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力量,引导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宁静和精神富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