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乐 其六十九

身是五阴城,周回无里数。
上下九穴门,脓流皆臭瘀。
湛然脓血间,安置八万户。
馀有九千家,出没同居住。
攘攘相食啖,贴贴无言语。
总在粪尿中,不解相蛆姡。
身行城即移,身卧城稳具。
身死城破坏,百姓无安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回波乐 其六十九》是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的一首古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性的深刻观察。

这首诗以五阴城为背景,通过对九个穴门的描述,隐喻了社会中各种阴暗面和腐败现象。《回波乐 其六十九》中“身是五阴城,周回无里数”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社会的复杂和黑暗比作一座巨大的城市,难以测量和估量。这种比喻既直观又强烈,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深思。

诗中的“上下九穴门”,象征着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和权力结构,而“脓流皆臭瘀”则形象地描述了这些利益冲突和腐败带来的社会污浊。这种描述不仅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本质,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切忧虑。

诗人通过“安置八万户,馀有九千家,出没同居住”等句,进一步描绘了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们相互依存的状态。这种描写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们在这种状态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诗人还通过“攘攘相食啖”,暗示了人们在这种环境中的挣扎和生存斗争。同时,“贴贴无言语”,则可能暗指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缺乏交流,无法表达自己的声音和诉求。这反映出诗人对于社会和谐与沟通的重视。

诗人在诗中还提到了“身行城即移,身卧城稳具”,“身死城破坏,百姓无安处”等句子,这些句子不仅描绘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民生活安全的深切关注和担忧。

《回波乐 其六十九》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歌,它通过对五阴城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揭露和批判,也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期待和憧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