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感秋

节物行摇落,年颜坐变衰。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乡国程程远,亲朋处处辞。
唯残病与老,一步不相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途中感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秋日万物凋零的画面,也侧面表现了人老的事实。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途中感秋》。

白居易的文学成就在唐代是不容置疑的。他的诗歌通俗易懂,甚至要老妪听懂才能理解。《途中感秋》正是他这种通俗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天景色的萧瑟和岁月流转带来的衰老,还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变迁的感慨。

《途中感秋》以其简洁有力的语言,成功地捕捉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的内心世界的交织。诗句“节物行摇落,年颜坐变衰”直接点明了主题,即季节的更迭与人的衰老相互映衬。通过观察黄叶、白头这样的细节,诗人巧妙地传达了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

《途中感秋》中的意象选择也十分巧妙。如“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不仅描述了自然景物的变化,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这种象征手法让读者能够从简单的景物变化中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哲理。

白居易在创作《途中感秋》时,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曾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表要求缉拿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而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段经历可能直接影响了他对于官场和人际关系的看法,从而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例如,诗中提到“乡国程程远,亲朋处处辞”,反映了他对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应为时代而作,内容要关注民生疾苦,形式要朴实易懂。这种文学理念在《途中感秋》中也有所体现。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感受,传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未来的忧虑。

《途中感秋》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歌,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白居易深邃的人生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这首诗不仅是唐代诗歌艺术的典范,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