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地颂 其二

业识茫茫没苦海,徇流浩浩逐飘零。
大圣慈悲兴救济,一声用处出三声。
智身由从法身起,行身还约智身生。
智行二身融无二,还归一体本来平。
万有齐含真海印,一心普现总圆明。
湛光焰焰何依止,空性荡荡无所停。
处处示生无生相,处处示灭无灭形。
珠镜顿印无来往,浮云聚散勿常程。
出没任真同水月,应缘如响化群情。
众生性地元无染,只缘浮妄翳真精。
不了五阴如空聚,岂知四大若干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觉地颂 其二》为唐代僧人惟劲所做,是一首蕴含深邃哲理与生动比喻的文学作品,旨在展现佛教中关于觉悟和解脱的思想。下面将对这部作品展开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僧团背景:僧团作为佛教徒的集体组织,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僧众不仅是修行者,也是社会文化的传播者。他们通过讲经说法、撰写诗文等方式,将佛教教义传播给信众,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内容
  • 开篇意象:“业识茫茫没苦海,徇流浩浩逐飘零”,这句诗以生动的景象描绘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迷茫与痛苦。
  • 佛理阐述:“大圣慈悲兴救济,一声用处出三声”,这里表达了佛法的广大无边及佛祖的慈悲为怀。佛祖的智慧不仅能够救度众生,还能启发人们深入理解佛法。
  • 修行境界:“智身由从法身起,行身还约智身生”,这句话描述了修行者由法身(佛的本性)到智身的转化过程,强调了修行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心灵的解脱与超越。
  1. 艺术特色
  • 象征意义:作品中的“业识”象征着人的烦恼和执念,而“苦海”则代表人生的苦难和无常。通过对比描述,诗人传达了佛教中对苦难和解脱的深刻理解。
  • 修辞运用: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手法,如“徇流浩浩逐飘零”,使得整首诗歌语言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1. 文化影响
  • 宗教意义:这首诗反映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多样性,体现了佛教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通过文学作品,佛教教义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社会和谐和文化进步。
  • 哲学思考:诗歌中的“智身由从法身起,行身还约智身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这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佛法真谛的追求,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历史价值
  • 研究价值:这首《觉地颂·其二》不仅是唐代文学的珍品,也是研究唐代宗教文化、佛教发展以及文人思想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文化风貌以及哲学思考。
  • 教育意义: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具有很强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它不仅是佛教徒修身养性的重要教材,也为普通文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修养的途径。通过学习这首诗,人们可以领悟到佛法的智慧,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觉地颂 其二》不仅是唐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欣赏,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以及文人的哲学思考,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心灵的慰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