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地颂 其三

我慢痴山高屹屹,无明欲海杳溟溟。
每逐旃陁憍诳友,常随猛兽作悲鸣。
自性转识翻为幻,自心幻境自心惊。
了此幻性同阳焰,空花识浪复圆成。
太虚忽觉浮云散,始觉虚空本自清。
今古湛然常皎莹,不得古今凡圣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觉地颂·其三》是唐代诗人惟劲创作的一首诗歌。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1. 作者介绍
  • 唐代诗人惟劲创作了《觉地颂》中的《其三》,展示了他对人生、宇宙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
  1. 诗歌原文
    我慢痴山高屹屹,无明欲海杳溟溟。每逐旃陁憍诳友,常随猛兽作悲鸣。自性转识翻为幻,自心幻境自心惊。了此幻性同阳焰,空花识浪复圆成。太虚忽觉浮云散,始觉虚空本自清。今古湛然常皎莹,不得古今凡圣名。

  2. 诗歌内容解析

  • “我慢痴山高屹屹”:表达了一种对自我执着的认知,通过比喻“痴山”来描绘人们在追求欲望时的自我束缚。这种执着使得人们难以超越自身的局限,从而陷入了困境。
  • “无明欲海杳溟溟”:进一步强调了欲望之海的深邃与无边。这里的“无明”意味着缺乏智慧,而“欲海”则形象地描述了欲望的广阔和深邃。这种描述暗示了人们往往在欲望的驱使下迷失方向,无法真正认识到生命的本质。
  • “每逐旃陁憍诳友”:描述了一种盲目追随他人或被外界误导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无助于个人的真正成长,反而可能带来痛苦和困惑。
  • “自性转识翻为幻”: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认识自己的本性而达到觉悟。这里的“幻”指的是虚幻不实,表明只有通过深入的认识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真相。
  • “太虚忽觉浮云散”:象征了对真理的顿悟。当一切外在的迷惑都被揭示后,人们才能看清生命的真实面貌,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清明。
  • “始觉虚空本自清”:最终揭示了生命的本质。虚空在这里象征着无限的空间和时间,表明真正的清净和觉醒来自于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1. 主题与思想
  • 此诗通过对人生、欲望、自我和宇宙的探索,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
  • 诗中强调了个人在追求知识和真理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以及最终获得内心平静的重要性。
  • 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寻找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觉地颂·其三》不仅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引导人们深入思考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