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识茫茫没苦海,徇流浩浩逐飘零。
大圣慈悲兴救济,一声用处出三声。
智身由从法身起,行身还约智身生。
智行二身融无二,还归一体本来平。
万有齐含真海印,一心普现总圆明。
湛光焰焰何依止,空性荡荡无所停。
处处示生无生相,处处示灭无灭形。
珠镜顿印无来往,浮云聚散勿常程。
出没任真同水月,应缘如响化群情。
众生性地元无染,只缘浮妄翳真精。
不了五阴如空聚,岂知四大若干城。
【注释】
觉地颂 其二:觉,觉悟;地,指众生。业识茫茫没苦海(即“业识茫茫如大海”);徇流浩浩逐飘零(即“随波逐流”。)。大圣慈悲兴救济(即“大圣怜悯而拯救众生”),一声用处出三声(即“一声佛号,有三声佛号回响在耳旁”。)。智身由从法身起(即“智身是由法身所生”)。行身还约智身生(即“修行的身还是由智身而生”)。智行二身融无二(即“智与行两种身体融合在一起,没有两个”。)、还归一体本来平(即“回到一个本来的状态”。)。万有齐含真海印(即“一切万物都包含在一个‘真’字里”。),一心普现总圆明(即“一心普现于一切处,总显圆满光明”。)。湛光焰焰何依止(即“湛湛的光辉焰火般,有何依附?”)。空性荡荡无所停(即“空性荡荡,没有什么可以驻足的地方”。)。处处示生无生相(即“处处展示着生命,却没有生命的相状”。)。处处示灭无灭形(即“处处展现着灭相,却没有任何消逝的形状”。)。珠镜顿印无来往(即“珠子似的镜子,瞬间印照出一切的来去”。)。浮云聚散勿常程(即“浮云聚散无常的规律”。)。出没任真同水月(即“出没无常,就像水月一样自然”。)。应缘如响化群情(即“应缘如响应声响那样,变化着群体的情感”。)。众生性地元无染(即“众生的本性是清静的”。)。只缘浮妄翳真精(即“只是因为妄想遮蔽了真实的本质”。)。不了五阴如空聚(即“不了解五蕴就是空聚”)。岂知四大若干城(即“不知道‘四大’就是许多小城垒”)。
赏析:此诗首二句说:“业识茫茫没苦海,徇流浩浩逐飘零。”意思是说众生业识之海无边无际如同大海一般,众生随波逐流、漂泊不定。这两句话表达了众生对生死轮回的迷惘和无奈,也表现了众生对于解脱生死轮回的渴望和追求。
第三四句说“大圣慈悲兴救济,一声用处出三声”,意思是说佛陀的大慈大悲之心,会以三声佛号来救济众生,使众生得到内心的解脱。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佛陀的智慧和慈悲,表达了佛陀对于众生的关怀和爱护。
第五至七句说:“智身由从法身起,行身还约智身生。”意思是说智身是由法身所生,行身也是由智身所生。这两句表达了佛陀对于智慧和修行的认识,认为智慧和修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八九句说:“智行二身融无二,还归一体本来平。”意思是说智与行两种身体融合在一起,没有两个。这两句表达了佛陀对于身心的统一认识,认为心灵与身体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身心和谐统一,才能达到解脱的境界。
第十句至十二句说:“万有齐含真海印,一心普现总圆明。”意思是说万有的一切都包含在“真”字之中,一心普现于一切处,总显圆满光明。这两句表达了佛陀对于真理的领悟和把握,认为真理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第十三至十五句说:“湛光焰焰何依止,空性荡荡无所停。”意思是说湛湛的光辉焰火般,有何依附?空性荡荡,没有什么可以驻足的地方。这两句表达了佛陀对于现象世界的洞察和超越,认为现象世界虽然美丽动人,但并非真实的存在,真正的存在是超越现象世界的。
第十六十七句说:“处处示生无生相,处处示灭无灭形。珠镜顿印无来往,浮云聚散勿常程。”意思是说处处展示着生命,却没有生命的相状;处处展现着灭相,却没有任何消逝的形状。珠子似的镜子,瞬间印照出一切的来去。浮云聚散无常的规律。这几句进一步强调了佛陀对于生死轮回的超脱和洞察,认为生死轮回只是幻象,不是真实的存在。
最后十八句说:“出没任真同水月,应缘如响化群情。”意思是说出没无常,就像水月一样自然。应缘如响应声响那样,变化着群体的情感。这两句表达了佛陀对于世间万物的包容和理解,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此诗通过对佛教教义的阐述和表达,展现了佛陀对于众生的关爱和教诲,也表达了佛陀对于世间万物的理解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