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
此时暂与交亲好,今日还将简册回。
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鱼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句话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描述性语言,它描绘了某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和进行。具体来说:

  • “甲子岁”指的是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其中每一年都有一个固定的天干地支组合,如甲、乙、丙、丁等。甲子是六十甲子中的一个年份,意味着这是1203年的开始。

  • “衔命”是指奉命或被派遣的意思,这里可能指的是皇帝的命令或朝廷的指令。

  • “到家”表明某人从外地返回家乡,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而被迫或自愿地回到他的出生地或常住地。

  • “至榕城”中的”榕城”可能指的是一个地名或者是榕树的象征意义,榕树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生命力。

  • “册封”通常指正式的任命或赐封,这里可能指的是授予某位官员或贵族以封号或荣誉。

  • “次日”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是在第一天之后。

  • “闽王”很可能是指福建的一位君主,闽王可能是明朝的一个藩王或者是明朝时期对福建地区的统治者的一种尊称。

  • “降旌旗于新丰市堤”中的”降旌旗”是一种军事礼仪,表示皇帝赐予军队或地方官员某种象征性的荣誉或权力。”新丰市堤”可能是一个地方的名称,也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地点,用以举行某种仪式或庆祝活动。

  • “饯别”是指送别的意思,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需要告别。

这句话描述的是1203年的一个特定历史事件,可能涉及到皇帝的命令、官员的回归、对某些地方的册封、以及可能的送别场合。具体的情境和人物身份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其他史料来进一步考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