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牡丹》是唐代诗人翁承赞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翁承赞如何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也能体会到他对于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微妙关系的独特领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 诗歌原文
烂熳香风引贵游,高僧移步亦迟留。
可怜殿角长松色,不得王孙一举头。
- 诗歌翻译
- 绚烂的香风吹拂着我伟贵的游客,高僧也不禁驻足。
- 可惜殿角旁的长松颜色,却无法引起王孙的注目。
- 诗歌赏析
- 从诗歌的字面意义来看,“烂熳香风”形容了春天的气息和牡丹花的美丽,而“贵游”则指贵族或地位高贵之人。这里通过对比“贵游”与“香风”的关系,暗示了牡丹花的美丽足以吸引那些地位高贵的人。
- 诗中的“高僧移步亦迟留”则可能指的是一个宁静的场景,高僧在观赏牡丹的过程中,也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不愿立即离去。这里的描写不仅展示了牡丹的迷人之处,还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宗教修行者的赞赏。
- “可怜殿角长松色”,这句表达了诗人对长松色的惋惜。长松虽然在宫殿的角落生长,但它的颜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未能吸引到像王孙那样的尊贵人物的关注。这里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自然美的珍视。
- 诗歌背景
- 《万寿寺牡丹》的作者翁承赞是唐至五代时期的莆田人(字文尧,一作福清人),他的生平资料相对有限,但从其作品中可以窥见当时的文化氛围。作为一位诗人,翁承赞很可能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艺术兴盛的时代背景下。
- 这首诗创作于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分裂的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的创作常常带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 诗歌技巧
- 《万寿寺牡丹》的用词简洁而富有韵味,尤其是“烂熳香风”、“高僧移步”、“殿角长松色”等词汇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情感色彩。这种技巧的运用体现了唐代诗人对于诗歌形式的追求和创新。
- 诗歌通过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的内心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整首诗既有外在的美感,又有内在的哲理。这种技巧的运用使得《万寿寺牡丹》成为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佳作。
《万寿寺牡丹》不仅是一首描绘牡丹花美景的诗歌,更是一种对自然美、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还可以从中汲取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