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旁竹

竹竿穿竹篱,却与篱为柱。
大小且相依,荣枯何足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道旁竹》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五言绝句,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介绍
  •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吉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家。
  • 杨万里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卒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一生经历了南宋多个朝代更替,政治上主张抗金,反对韩侂胄的政治路线,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 作品原文
  • 竹竿穿竹篱,却与篱为柱。
  • 大小且相依,荣枯何足顾。
  1. 作品赏析
  • 意象生动:《道旁竹》通过“竹竿穿竹篱”这一形象描绘,展现了竹林中竹竿相互交织的景象,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同时,“却与篱为柱”则进一步强调了竹子对于篱笆的支撑作用,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界中各种元素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
  • 情感表达:诗中的“荣枯何足顾”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感态度,通过对竹子生长状态的观察,引发读者对于自然规律和生命无常的思考。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厚的哲理意味,引人深思。
  • 艺术手法:杨万里在《道旁竹》中使用了简洁有力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将竹子的生长状态以极简的线条刻画出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此外,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竹竿穿竹篱”、“却与篱为柱”,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道旁竹》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理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感受到杨万里诗歌的独特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到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