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影悠悠白日闲,千年如画此江山。
高人徐孺死已朽,上疏梅仙去不还。
底是忧堪埋地下,谁能远不在人间。
相逢正有论诗乐,且透西江句上关。
和姚山长一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姚山长一甫》是宋代末年元初诗人陈杰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陈杰,字焘父,号自堂,洪州丰城(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中进士后担任赣州簿,之后历任江陵县、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兼制置司参谋等职。宋亡后,隐居东湖。陈杰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在南宋灭亡前后的政治舞台上活动,并在元代初期继续创作诗歌。他的生平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变迁。
诗词原文:潭影悠悠白日閒,千年如画此江山。 高人徐孺死已朽,上疏梅仙去不还。 底是忧堪埋地下,谁能远不在人间。 相逢正有论诗乐,且透西江句上关。
诗意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首联“潭影悠悠白日閒,千年如画此江山”以宁静的自然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颔联“高人徐孺死已朽,上疏梅仙去不还”则转入历史人物,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怀念与敬仰。颈联“底是忧堪埋地下,谁能远不在人间”则转向个人的忧虑与无奈,反映出诗人在乱世中的彷徨与不安。尾联“相逢正有论诗乐,且透西江句上关”则是对未来的期望与乐观态度,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细腻而深沉,既有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和姚山长一甫》不仅是一首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元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本。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同时也能领略到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