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彴逶迤渡,高檐夭矫沉。
波光环堵净,日色彩梁深。
萍荇翻金鲫,兰苕超翠禽。
主人公事简,时此照清襟。
普州三亭东溪亭
介绍
《普州三亭·东溪亭》是宋代著名画家、诗人文同的作品。这首诗作展现了作者在自然景观中的感受以及其艺术追求,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态和审美情趣。以下是关于《普州三亭·东溪亭》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普州三亭·东溪亭》的作者,北宋人,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文同以画闻名,曾担任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等职,并有诗传世。他的诗作多反映自然之美,尤擅水墨山水画,对后世影响深远。《普州三亭·东溪亭》作为文同的代表作品,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艺术风格,也代表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诗歌原文:《普州三亭·东溪亭》是一首描写东溪风景的短诗,其原文如下:
短彴逶迤渡,高檐夭矫沉。
波光环堵净,日色彩梁深。
萍荇翻金鲫,兰苕超翠禽。
主人公事简,时此照清襟。
作品赏析:《普州三亭·东溪亭》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佳作。通过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其中,“短彴逶迤渡”形容渡口之短且曲折,而“高檐夭矫沉”则描绘了屋檐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波光环堵净”表达了水面如镜的清澈,而“日色彩梁深”则形容阳光洒落在精致的屋梁上,显得格外深邃。诗中的“萍荇翻金鲫”与“兰苕超翠禽”分别描绘了水中金鱼与飞鸟的灵动,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息。最后两句“主人公事简,时此照清襟”则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诗人在此景中感受到了心灵的洗涤和净化。
写作背景:《普州三亭·东溪亭》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文同的个人经历有关。文同在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及第后,官至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等职。在仕途顺利之时,或许他曾到访过东溪亭一带,被那里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因此,他创作了这组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普州三亭·东溪亭》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更是文同个人情感和理想的象征,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精神寄托。
《普州三亭·东溪亭》不仅是宋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感受到宋代文人的艺术造诣,还能深刻理解他们对自然的感悟与向往。对于爱好文学和艺术的朋友们来说,《普州三亭·东溪亭》无疑是一扇通往宋代文化精神世界的独特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