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诏

山流濯幽坑,铜篆发古耀。
我行奉天县,叟以百钱粜。
读之乃二世,元年所刻诏。
谓法度量者,尽始皇帝造。
辞止曰皇帝,久远若为道。
乃命斯去疾,具述纪其要。
文章既精简,字画亦佳妙。
亥尔何等人,敢作万世调。
其为者非是,所累才一庙。
区区颂微末,回首皆可吊。
郡兵厌宝玉,得此只挥掉。
漂流落荒壤,千载厄潜奥。
乃知天宇内,事有不可料。
此物今何为,惟助观者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秦诏》并不是一个公认的名称,无法提供具体的信息。然而,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秦诏”可能是指秦始皇为了统一度量衡而发布的某种官方文书或法令。这类文书通常由丞相亲自主持铸造,旨在规范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确保全国范围内度量衡的统一。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这一时期,秦始皇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统一度量衡。由于当时各国度量衡标准不一,导致贸易和经济活动的不便,统一度量衡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秦始皇通过发布诏书的方式,命令丞相将统一度量衡的政策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将统一标准铸刻于铜权、铜椭量等器具上。

这些铜版被称为“秦诏版”,其上的刻文虽然采用了小篆字体,但与同期的其他刻石相比,风格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奏诏版的数量较多,且主要应用于实用场合;同时,由于是急就凿刻,文字呈现出错落有致、天真稚拙的特点,展现了一种朴实无华的风格。这些“秦诏版”不仅是秦始皇实现统一度量衡政策的见证,也成为了后世研究中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们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决策。

《秦诏》这一文学作品的概念并不适用于秦始皇时期的官方文书和法令。秦始皇时代的“秦诏版”是实际的历史文物,而非文学作品。然而,这些文物本身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窗口。通过研究这些实物,可以更好地理解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政策的深远影响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