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流濯幽坑,铜篆发古耀。
我行奉天县,叟以百钱粜。
读之乃二世,元年所刻诏。
谓法度量者,尽始皇帝造。
辞止曰皇帝,久远若为道。
乃命斯去疾,具述纪其要。
文章既精简,字画亦佳妙。
亥尔何等人,敢作万世调。
其为者非是,所累才一庙。
区区颂微末,回首皆可吊。
郡兵厌宝玉,得此只挥掉。
漂流落荒壤,千载厄潜奥。
乃知天宇内,事有不可料。
此物今何为,惟助观者笑。
这是一首描绘古代铜器铭文的古诗。
我们来看第一句“山流濯幽坑,铜篆发古耀”。这两句描述了铜器被埋在山里,岁月流逝,但依然发出耀眼的光芒。这里的“山流”指的是水流侵蚀,而“铜篆发古耀”则是指铜器上的铭文在水流的冲刷下依旧清晰可见,仿佛是古代的宝藏。
我们看到第二句“我行奉天县,叟以百钱粜”。这句诗的意思是诗人在前往奉天县的路上,遇到了一个老者。老者用百钱将铜器卖给了诗人。这里的“奉天县”是地名,而“叟以百钱粜”则是指老者愿意以高价出售铜器。
第三句“读之乃二世,元年所刻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诗人读了这个铜器的铭文,发现它是秦始皇时期的皇帝所刻。这里的“二世”指的是秦朝的第二位皇帝胡亥,而“元年”则是指秦始皇建立秦朝的第一年。
第四句“谓法度量者,尽始皇帝造”。诗人通过观察这个铜器的铭文,得出了关于法律和度量衡制度的结论:这些制度都是由始皇帝(即秦始皇)制定的。这里的“法度量者”指的是法律、度量衡等制度,而“尽始皇帝造”则是说这些制度都是始皇帝制定的。
第五句“辞止曰皇帝,久远若为道”。诗人通过对这句话的理解,得出了关于“道”的结论:长久的时间似乎成了一种无法逾越的境界。这里的“辞止曰皇帝”指的是诗句中最后提到的“道”,而“久远若为道”则是说时间长久似乎成了一种无法逾越的境地。
第六句“乃命斯去疾,具述纪其要”。诗人决定去除这些无用之物,只保留重要的部分。这里的“斯去疾”意味着去除那些无用的部分,只保留重要的一部分;“具述纪其要”则是说详细记录并阐述其中的关键内容。
第七句“文章既精简,字画亦佳妙”。诗人认为这篇文章已经很简洁明了,字迹也很优美。这里的“文章”指的是这篇文章,而“精简、佳妙”则是对这篇文章的评价。
第八句“亥尔何等人,敢作万世调”。诗人用讽刺的语气质问:“你们这些人凭什么敢这样做呢?”这里的“亥尔”指的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人,而“万世调”则是形容这种行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恶习。
第九句“其为者非是,所累才一庙”。诗人指出,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做事情并不正确,他们的行为只能给某个人带来困扰,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庙宇。这里的“其为者非是”指的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做事并不正确,而“所累才一庙”则是指他们的这种行为只能给某个人带来困扰。
第十句“区区颂微末,回首皆可吊”。诗人认为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值得赞美吗?当回过头来看,它们都值得哀悼。这里的“区区颂微末”指的是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回首皆可吊”则是说回头看过去,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应该感到悲哀。
第十一句“郡兵厌宝玉,得此只挥掉”。诗人认为郡中的士兵们厌倦了宝物,得到了这个铜器后也只是随意地扔掉而已。这里的“郡兵厌宝玉”指的是郡中的士兵们已经厌倦了宝物,而“得此只挥掉”则是说得到这个铜器后只是随便丢弃而已。
第十二句“漂流落荒壤,千载厄潜奥”。诗人想象着这个铜器在荒废的土地上漂流,历经千年的磨难。这里的“漂流落荒壤”指的是这个铜器在荒废的土地上漂流,而“千载厄潜奥”则是说经历了千年的磨难和困境。
第十三句“乃知天宇内,事有不可料”。诗人由此认识到,宇宙之中有许多事情是无法预料的。这里的“天宇内”指的是宇宙之中,而“事有不可料”则是说有些事情是无法预料的。
第十四句“此物今何为,惟助观者笑”。诗人感叹这件铜器如今还有什么用呢?它只能在观看者的笑容中留下痕迹。这里的“此物今何为”指的是这件铜器如今还有什么作用,而“惟助观者笑”则是说它只能在观看者的笑容中留下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