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四月食中秋遂无月

妖蟆不为中秋地,老兔先奔昨夜寒。
世事相违剧晴雨,人生何苦许悲欢。
云窗自照青藜杖,月户重修白玉盘。
坐想西风万袍鹄,政飞健笔写琅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您提到的“八月十四月食中秋遂无月”这句话,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下面是对这首词的简单介绍:

这首词是苏轼在公元1082年中秋节夜晚所创作的。当时,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已经两年了。由于他的政治生涯受到了极大的挫折,心情抑郁,加之中秋之夜又发生了一次月食现象,这让他倍感凄凉。因此,他借助这一自然奇观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哀思和感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写中秋佳节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和宇宙自然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深沉,艺术成就非常高。

以下是《水调歌头》全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两句是全词的精华,展现了诗人对月亮的无限遐想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语言简练,是苏轼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