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广化阁

宝刹层峰上,危栏净界中。
登临近霄汉,子细见伊嵩。
谷迥传清梵,川长没远鸿。
黄昏不忍去,月在石楼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广化阁》是宋代文学家文彦博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登临广化阁时所见的壮丽景色,以及内心的感受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文彦博(976年—1035年),字彦通,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在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担任要职,以直言进谏著称,是宋初名臣之一。《登广化阁》是其在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游览洛阳广化寺时所作。
  2. 诗歌原文:宝刹层峰上,危栏净界中。登临近霄汉,子细见伊嵩。谷迥传清梵,川长没远鸿。黄昏不忍去,月在石楼东。
  3. 诗歌内容解析:这首诗通过对广化寺的描写,展现了寺庙的建筑美和自然景观的美。诗人站在寺内的高处,俯瞰着四周的景致,感受到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诗中的“宝刹”指的是寺庙中的佛塔,而“危栏净界中”则形容栏杆高耸,周围环境宁静而美丽。“登临近霄汉”意味着诗人仿佛登上了天际,进一步加深了他与天地之间联系的感受。“子细见伊嵩”则是说诗人细致地观察着伊阙山的轮廓,表达了他对山的敬畏和欣赏。此外,“谷迥传清梵,川长没远鸿”描述了山谷间回荡着佛教的诵经声,大雁在长空中飞翔的景象,增添了诗作的意境和深度。最后,“黄昏不忍去,月在石楼东”表达了诗人对这美好时刻留恋不舍的情感,月亮的出现更是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浪漫的氛围。

《登广化阁》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通过精细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古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