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济祠作

导沇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
远潮沧海殊无碍,横贯洪河自不浑。
一派平流滋稼穑,四时精享荐萍蘩。
未尝轻作风涛险,惟有涵濡及物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济祠作》是北宋时期文彦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原文内容、创作背景及文化意义:

  1. 作品原文
  • 诗句解读:首句“导沇灵源祀典尊”,意指济水源头的祭祀仪式庄严而崇高。次句“湛然凝碧浸云根”,描绘了济水的清澈与源远流长的特性,如同碧玉一般深邃且滋润万物。第三句“远潮沧海殊无碍,横贯洪河自不浑”,通过对比表达了济水虽在大海和黄河中穿行却不受阻碍,其平静如镜的特点。第四句“一派平流滋稼穑,四时精享荐萍蘩”,赞颂了济水的滋养之功,无论春夏秋冬都为农田提供充足的水源。最后两句“未尝轻作风涛险,惟有涵濡及物恩”,表明济水虽然不显山露水,却能给予大地以滋润和恩惠。
  • 整首诗句:全诗从济水源头的神圣性到其对农业的贡献,再到其自然特性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济水的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
  1. 创作背景
  • 诗人介绍: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官至枢密使、参知政事,封潞国公,以太师致仕,闲居洛阳。他以西昆体为诗,有晚唐风韵。
  • 写作时间:据考证《谒济祠作》大约创作于1073年。
  • 创作地点:具体的创作地点没有确切记载,可能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一带的济水旁。
  • 历史背景: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多关注国家大事,同时也不忘个人修养与自然景观的欣赏。文彦博作为当时的重要官员,其作品中蕴含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1. 文化意义
  • 文学价值:《谒济祠作》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这首诗不仅是文彦博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
  • 文化传承:通过对济水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描绘,《谒济祠作》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谒济祠作》不仅是宋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观念和艺术追求,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