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致政中散

承枉安车访孟津,披云喜睹旧风神。
昔年交会心相契,今日朋从意转亲。
华发并蒙难老福,清樽莫作独醒人。
高门积庆簪缨盛,世上尊荣孰比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致政中散宠惠雅章》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这首诗作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当时苏轼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镇压贝州王则起义而受到嘉奖,后被弹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这首诗通过对过去与现在两位友人聚会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友情和岁月变迁的感慨。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承枉安车访孟津,披云喜睹旧风神。
    昔年交会心相契,今日朋从意转亲。
    华发并蒙难老福,清樽莫作独醒人。
    高门积庆簪缨盛,世上尊荣孰比伦。

  2. 诗意解读

  • 怀旧之情:诗的起首两句“承枉安车访孟津,披云喜睹旧风神”描绘了诗人在朋友的邀请下访问孟津的情景,通过“披云”和“喜睹”表现出对往昔时光的怀念与重逢的喜悦。
  • 友情深化:第三句“昔年交会心相契,今日朋从意转亲”进一步表达了诗人与旧友之间的深厚友情,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友谊得到了加深。
  • 人生感悟:接下来的诗句“华发并蒙难老福,清樽莫作独醒人”,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和时间流逝的认识,以及对晚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 社会评价:最后一句“高门积庆簪缨盛,世上尊荣孰比伦”则是对高门世家世代繁荣和社会地位的认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荣誉与地位的看法。
  1. 历史背景
  • 苏轼的政治生涯: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政治生涯经历了起伏。他曾经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但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又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 政治挫折:苏轼在政治上的挫折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如《赤壁赋》就是他在贬谪期间所作,反映了他对世事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次韵致政中散宠惠雅章》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是对友情、时间和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过往与现实的对比,苏轼成功地展现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他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积极期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