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 其七至盱眙作

长安回首空云雾。春梦觉来无觅处。冷烟寒雨又黄昏,数尽一堤杨柳树。
楚山照眼青无数。淮口潮生催晓渡。西风吹面立苍茫,欲寄此情无雁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毛滂的《玉楼春·至盱眙作》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盱眙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感情和高超的文学技巧。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长安回首空云雾。
    春梦觉来无觅处。
    冷烟寒雨又黄昏,
    数尽一堤杨柳树。
    楚山照眼青无数。
    淮口潮生催晓渡,
    西风吹面立苍茫,
    欲寄此情无雁去。

  2. 诗歌翻译
    从长安回望只见云雾迷蒙。
    春梦醒来无处寻觅归途。
    寒夜中烟雾缭绕细雨霏霏,
    夕阳下柳树成行景色凄凉。
    远处的楚山清晰如眼目般清晰可见,
    淮河之口潮水涌动催促着早晨的渡船出发。
    西风凛冽吹得人站立在空旷的原野之上,
    我满腔愁绪只能寄托给飞翔的鸿雁带走。

  3. 诗人简介
    毛滂(公元1054年—公元1120年),字泽民,世称东湖先生,汉族,衢州江山(今浙江省)人,南宋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作多写自然景物,意境清新幽雅,情感真挚感人,与杨万里、范成大齐名,合称“中兴三大诗人”。

  4. 创作背景
    《玉楼春·至盱眙作》创作于宋代,当时作者因政治原因被贬至盱眙任知州。在这里,作者经历了深刻的人生变迁和内心的挣扎,因此诗中充满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和政治色彩。

  5.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至盱眙作》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刻思考。诗中的“冷烟寒雨又黄昏”等意象,传达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怀。
  • 语言优美: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容词,如“楚山照眼青无数”、“欲寄此情无雁去”,使得整首诗的语言富有画面感和音乐美。
  • 结构严谨:全诗结构紧凑,起承转合分明,通过不同的段落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变化,使得诗歌整体和谐统一。

毛滂的《玉楼春·至盱眙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这首诗不仅是宋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在欣赏这首诗时,读者可以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及其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领会其作品的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