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口

早作田文去,终无苏武留。
偷生宁伏剑,忍死欲焚舟。
逸骥思超乘,飞鹰志脱鞲。
登楼望江上,日日数行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回京口》是宋代诗人文天祥创作的作品,通过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归去之路的渴望和内心复杂的情感。诗中以历史上著名忠臣苏武为例,表明诗人虽然身处异乡,却始终保有忠君爱国之心 。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背景:《回京口》是宋代诗人文天祥的作品。文天祥(1236~1282年),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举进士第一,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东下,于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抗争,最终在1282年的崖山被俘后,英勇就义,成为南宋末年的忠臣。

  2. 诗歌原文:《回京口》是一首五言律诗,其原文如下:
    早作田文去,终无苏武留。
    偷生宁伏剑,忍死欲焚舟。
    逸骥思超乘,飞鹰志脱鞲。
    登楼望江上,日日数行艘。

  3. 主题思想: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个人遭遇的无奈。诗人通过对历史忠臣苏武的引用,强调了自己即使身陷逆境,也要保持节操,不屈不挠地保卫国家的坚定信念。

  4. 艺术手法:文天祥的诗作常以慷慨悲壮的语言、激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见长。在《回京口》中,诗人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通过精炼的句式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回京口》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缩影。它体现了文天祥在国难当头时仍坚守忠诚、勇于牺牲的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