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樊口

短棹经樊口,高人忆漫郎。
杯湖谁复泛,退谷自深藏。
鄂渚风烟接,吴宫草树荒。
遗音闻八曲,大小两回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樊口》是宋代诗人王十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生于南宋时期的温州乐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诗人。他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凭借“揽权”中兴的政治策略被宋高宗亲擢为状元,并官至秘书郎和侍御史等职。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中《过樊口》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2. 诗歌内容:王十朋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樊口周围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首句“短棹经樊口”描绘了船只经过樊口的情景,“高人忆漫郎”则透露出诗人对过往友人的思念之情。“杯湖谁复泛”与“退谷自深藏”两句分别写出了湖面无人泛舟,以及山谷中人迹罕至的宁静景象。“鄂渚风烟接”,“吴宫草树荒”等句子则进一步衬托出樊口地区的古老与荒凉之美。最后一句“遗音闻八曲,大小两回傍”,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片古地的深深怀念。
  3. 文学地位:《过樊口》不仅展示了王十朋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出宋代文人对于自然风光的热爱及对历史遗迹的感慨。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后世多次引用和传颂,成为研究宋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资料。

王十朋的《过樊口》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