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北山

兀坐苦无营,乘闲偶访僧。
山深云作伴,庵迥石为朋。
古木含苍藓,幽花落翠藤。
昏钟三扣罢,童子上香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北山》是王谌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而非王安石的作品。《宿北山》通过其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诗句,展现了诗人在寂静北山中的生活状态和心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特点:

  1. 作者简介
  • 王谌:南宋时期的诗人,字子信,自号画溪吟客,来自阳羡(今江苏宜兴)。他不仅善诗,还与释绍嵩等多有唱和,并有《潜泉蛙吹集》一书传世,但此书已佚。
  1. 诗歌原文
  • “四壁静无人,翛然夜不惊”描述了诗人在北山居住时的宁静环境,四周没有其他人的干扰,使他能够安然入睡,不受外界干扰。
  • “龛灯光焰薄,纸帐梦魂清”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的居所里,微弱的灯光和简朴的床铺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仿佛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
  • “有月山犹暗,无风松自鸣”表达了虽然夜晚有月光照耀,但山峦依然显得幽暗;同时,没有风的松树发出了自然的声响,增添了一份宁静与和谐的气息。
  • “结茅终隐此,高枕待升平”则是诗人对这种隐居生活的总结,他最终决定在这里定居,期待着国家和平稳定的到来。
  1.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对北山夜晚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和深刻领悟。
  • 语言优美:诗句简练而不失韵味,用词精准而富有画面感,使得整首诗歌读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和感受。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北山夜晚生活的描述,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珍视。
  1. 文化背景
  • 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在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追求隐逸生活,他们通过诗词歌赋表达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抒发。
  •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王安石不仅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1. 历史意义
  • 反映社会现实:王谌的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 传承文学精神:王谌的诗歌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追求自然、简约、平和生活的精神面貌,对于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宿北山》不仅是王谌个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是宋代文人追求隐逸生活的一种文化体现。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