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秦汉间事

秦徵天下材,入作阿房宫。
宫成非一木,山谷为穷空。
子羽一炬火,骊山三月红。
能令扫地尽,岂但焚人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读秦汉间事》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诗歌原文
    秦徵天下材,入作阿房宫。
    宫成非一木,山谷为穷空。
    子羽一炬火,骊山三月红。
    能令扫地尽,岂但焚人功。

  2. 作者简介

  •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锐意改革的政治理念著称于世,其诗歌多反映社会问题和个人志向,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 作品风格:王安石以雄浑大气的笔触描绘历史与现实,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善于运用对比和夸张手法,使诗句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1.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描绘秦始皇建造阿房宫的场景,隐喻了历史的无情和统治者的暴政。诗中的“能令扫地尽”表达了对暴政的强烈批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
  • 意象鲜明:诗中“秦徵天下材,入作阿房宫”两句,通过对大量木材的使用来象征秦始皇的大兴土木,而“山谷为穷空”则通过自然的变化来反衬人的努力。这种用自然界的景象来表达政治寓意的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哲理深度。
  • 情感饱满:整首诗洋溢着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1. 创作背景
  • 在北宋时期,王安石因直言进谏而多次受到排挤,其政治生涯充满了坎坷与挑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很可能受到了这些个人经历的影响,反映了王安石对权力滥用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和批判。
  • 诗中提及的“秦徵天下材,入作阿房宫”,不仅指的是秦始皇的壮丽工程,也隐喻着当时社会对资源的极度开发和对人力的无情榨取。
  1. 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王安石在诗中使用了丰富的对比手法,如将秦始皇的辉煌与自然的荒凉相对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和哲理深度。
  • 象征意义:通过对阿房宫的描写,象征了权力的奢侈和对人民的压迫。这种象征手法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也让读者能够从中领悟到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读秦汉间事》不仅是王安石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体现,更是北宋时期社会现实的缩影。王安石以其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和深沉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诗歌这一载体,向世人传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和思想价值,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值得后人研究和传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