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栖霞庵约平甫至因寄

渺渺林间路,萧萧物外僧。
高阴凉易入,闲貌老难增。
官事真伤锦,君恩更饮冰。
求田此山下,终欲忤陈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栖霞庵约平甫至因寄》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还深刻地表达了他的个人情感和心境。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诗人介绍: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他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和政治改革家,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锐意的政治改革而闻名于世。
  2. 诗歌原文及注释
  • 原文
    渺渺林间路,萧萧物外僧。
    高阴凉易入,闲貌老难增。
    官事真伤锦,君恩更饮冰。
    求田此山下,终欲忤陈登。
  • 译文
    在林间小路上,我遇见一位僧人。他的身影在高大的树木间显得更加渺小。
    凉爽的树荫让人很容易放松心情,但岁月却无情地增加了他的皱纹。
    公务繁忙使我的生活如同锦绣般华丽却脆弱,而陛下的关怀就像清凉的水一般令人感动。
    在这里,我希望能找到一个适合耕种的地方,但内心深处总有些矛盾的想法,想要违背陈登的意愿。
  1. 诗歌赏析
  • 自然描写:王安石用“渺渺林间路”和“萧萧物外僧”来形容环境的宁静与超脱,通过这些生动的描述,传达了一种远离尘嚣、寻求心灵净化的愿望。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疲惫,“官事真伤锦”暗示了政治斗争给生活带来的压力和破坏,“君恩更饮冰”则反映了他对皇帝恩惠的感激之情。
  • 哲理思考: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抒发,王安石展现了一种对生命哲学的思考,即如何在功名利禄与个人情感之间寻找平衡。
  • 艺术特色:这首诗在形式上属于五言律诗,遵循了古典诗歌的格律要求,同时内容上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文学家的深厚功力。

王安石的《游栖霞庵约平甫至因寄》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和哲学思考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这首诗不仅表达了王安石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在人生旅途中的困惑与追求,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政治家和文人的独特视角。对于爱好文学的朋友来说,这首诗提供了深入探讨王安石及其时代背景的机会,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欣赏古代诗歌之美的新途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