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阙下诸父兄兼示平甫兄弟

父兄为学众人知,小弟文章亦自奇。
家势到今宜有后,士才如此岂无时。
久闻阳羡溪山好,颇与渊明性分宜。
但愿一门皆贵仕,时将车马过茆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阙下诸父兄兼示平甫兄弟》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临川,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政治、经济改革和文化建设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诗作以其深沉的政治寓意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著称于世。
  2. 作品原文:父兄为学众人知,小弟文章亦自奇。家势到今宜有後,士才如此岂无时。久闻阳羡溪山好,颇与渊明性分宜。但愿一门皆贵仕,时将车马过茆茨。
  3. 整体翻译: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家族成员在学术和政治上的成就的自豪感。通过对比自己与兄长的文章,作者认为他们的才华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同时,他也希望家中的年轻人都能取得显著的成就,以延续家族的荣耀。
  4. 诗词赏析:王安石的这首诗不仅是对自己家族成员的赞颂,也是对整个宋朝文人群体的一种肯定。通过对家乡阳羡的描述,诗人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理想化追求。这种理想化的归隐生活与当时社会的现实相悖,反映了诗人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
  5.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当时王安石正处于其政治生涯中的鼎盛时期。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抱负。
  6. 名家点评:历代学者对这首诗的评价颇为正面。如唐代的白居易曾评论说:“诗中多用典故,意在警励,非独咏怀也。”这表明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中不仅追求艺术上的美,还注重其教化作用。

王安石的《寄阙下诸父兄兼示平甫兄弟》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志向的诗篇,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和文化信息的文学作品。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王安石作为一位伟大文人的风采及其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