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去草,草无恶,若比世俗俗浮薄。君不见长安公卿家,公卿盛时客如麻。
公卿去后门无车,惟有芳草年年佳。又不见千里万里江湖滨,触目凄凄无故人。
惟有芳草随车轮。一日还旧居,门前草先锄。草于主人实无负,主人于草宜何如。
勿去草,草无恶,若比世俗俗浮薄。
勿去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勿去草》是北宋诗人杨杰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文学价值的简要介绍:
创作背景:杨杰生活在北宋时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时世的不满和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在这首诗中,杨杰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对世态人情的深刻理解。他用有情之芳草被除去来喻指世间的炎凉与险恶,从而抒发了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担忧。
艺术特色:《勿去草》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深入浅出的议论与平实的语言相结合,使得诗歌既有深度又易于理解。杨杰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无情的人与有情的“勿去草”进行对照,以此表达他对世人无情一面的批判和对有情之物的肯定。此外,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象征,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思想内容:《勿去草》通过对“勿去草”这一主题的探讨,传递出作者对于保持人性善良、维护道德纯洁性的期望。诗中不仅反映了杨杰个人的政治理念,也折射出他对社会正义和道德伦理的关注。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愿景的展望。
《勿去草》作为杨杰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思想风貌和社会情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文学史上值得一读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