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隐和韵谢再答之

我已百念灰,只有敬贤念。
事之云乎哉,敢分席半片。
不思笙鹤随,犹望衣钵禅。
举杯邀杖履,同问春深浅。
徘徊梅月下,不嗔蘋藻荐。
公诗太过情,置我冰而炭。
年来从心游,琴瑟幸非远。
一谦生万和,一默屈大辨。
今日知公心,它日识公面。
朝夕愿趋隅,稽首侍香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书隐”和”韵谢再答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分别指的是一种文学形式和一种文学现象。

书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艺术形式,主要特点是简洁、含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书隐的特点是用简短的词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种体裁的代表作品有南朝梁萧衍的《咏怀诗》、唐朝杜甫的《秋兴八首》等。

韵谢再答之则是一种文学现象,是指古代文人在书信中相互酬答时,使用韵文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押韵、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文学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唐宋时期,诗人墨客之间通过书信进行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时,经常采用韵谢再答之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代表作品有唐代杜甫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宋代陆游的《示儿》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