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中懒出

暑云无雨易飞扬,旱日当天不可望。
浪走俗尘无远到,不如嘉树坐馀凉。
巳嫌风少难平暑,更被蝉饥取实肠。
梦到周公才我事,如何陶令说羲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暑中懒出》是宋代著名诗人王令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简介
  • 王令:字伯舆,一字景初,号飞雪,世称鬼才,河南府周口人。北宋末年的文学家,因直言被贬。
  1. 诗歌原文
  • 暑云无雨易飞扬:描绘了夏日里天空中的暑云轻易地飘荡。
  • 旱日当天不可望:意味着炎热的天气使得太阳显得格外刺眼和炎热。
  • 浪走俗尘无远到:指人们在炎炎夏日中四处奔波,难以找到凉爽的地方。
  • 不如嘉树坐余凉:表达了作者认为在树木下休息是一种享受,而不像人们那样奔波劳碌。
  1.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诗中的“暑云”与“旱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夏日的极端气候。
  • 情感表达:通过对比嘉树与俗尘,表达了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
  • 哲理思考:诗中的“已嫌风少难平暑,更被蝉饥取实肠”暗示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1. 创作背景
  • 北宋末年:诗作创作于宋徽宗宣和时期,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为王令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 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王令的语言简洁明了,直击人心,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堆砌。
  • 寓意深刻: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传达了深刻的社会哲理和人生感悟。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王令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思想价值:王令的诗作反映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暑中懒出》不仅是一首描写夏日景象的诗篇,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诗人的情感世界,从而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