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欣村被酒归失方竹杖

我贫难致远,得此有夤缘。
弟为兄身老,书来意已传。
扶衰惟献直,入手不随圆。
偶向醉中别,如何不黯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忻村被酒归失方竹杖》是宋代诗人王洋创作,表达了诗人在贫困中仍保持清高的情操和对弟弟的深厚情谊。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经历:王洋,字字符渤,山东山阳人,原籍东牟(今山东蓬莱)。他是一位才子,曾参加省试并取得第二名,后来成为宣和六年甲辰科进士。王洋的仕途经历了起起伏伏,他曾担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吏部员外郎、起居舍人等职,并在晚年任鄱阳太守。因洪皓事件受到牵连后,他被免职,转而知邵武军,后任饶州和信州知州。他的晚年隐居于信州,并以荷花为居所自号“王南池”。
  • 作品风格:王洋的诗歌以五言律诗为主,其作品中常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1. 诗作原文
  • 诗句原文:《自忻村被酒归失方竹杖》我贫难致远,得此有夤缘。 弟为兄身老,书来意已传。 扶衰惟献直,入手不随圆。 偶向醉中别,如何不黯然。
  • 诗句解读:“我贫难致远,得此有夤缘。” 这句诗表明了诗人虽身处困境但仍保持着高洁的品质和追求高尚目标的决心。“弟为兄身老,书来意已传。” 这里通过弟弟的书信传递了对兄长的关心和思念之情。“扶衰惟献直,入手不随圆。”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正直和原则,不受世俗的影响。“偶向醉中别,如何不黯然。” 诗人通过饮酒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无奈和感伤。
  1. 诗作赏析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表现诗人在贫困中坚守节操和亲情至上的精神风貌。它通过对个人境遇和社会背景的描述,展现了一个文人在动荡时代中的道德选择和生活态度。
  • 艺术特色:诗中的用词简练而富有意境,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形成了一种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同时,诗人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将自身的困境与对弟弟的关怀相对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深度。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局势多变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往往面临着种种挑战,他们需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命运的关切。
  • 个人经历:王洋作为一位经历过官场沉浮的文人,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他的个人经历和感悟。他在官场上的起伏、他对弟弟的深情以及他在乡村生活中的所见所感,都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
  1. 文化价值
  • 文学价值:王洋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宋代诗歌宝库中的珍品。《自忻村被酒归失方竹杖》不仅是王洋诗歌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宋代文人文化心态的一个缩影。
  • 历史影响:这首诗对于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它展示了宋代文人在面对社会变迁时的态度和选择,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自忻村被酒归失方竹杖》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王洋一生思想、情感和人格的集中体现。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窥见宋代文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