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上和郑顾道烛下海棠

日长花困眠初熟,故向花前张灯烛。
要教未敢脱罗裳,玉颊长红黛长绿。
生怜杏火发中林,无奈桃腮倚修竹。
争如锦帐照佳人,一笑嫣然春意足。
独疑工部不题诗,端为风流欠芬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席上和郑顾道烛下海棠》是宋代诗人王洋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海棠花的美态,也隐含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美好事物追寻的哲理思考。以下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文化影响:

  1. 内容概述
  • 描写细腻:诗中通过精细的笔触描绘出海棠花在烛光下的娇媚姿态。如“玉颊长红黛长绿”、“生怜杏火发中林”,这些生动的比喻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海棠花朵的鲜活与美丽。
  • 情感表达:诗中不仅赞美了海棠的美丽,还透露出诗人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于时光易逝的感慨。如“日长花困眠初熟,故向花前张灯烛”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无奈与留恋。
  • 象征意义:海棠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之一,常常象征着富贵、繁荣和美丽,而王洋通过对海棠花的吟咏,也许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席上和郑顾道烛下海棠》的创作年代是宋代,这是一个诗歌兴盛的时代,文人墨客经常以诗会友,抒发情怀。
  • 作者生平:王洋,字元龙,生活在宋朝,具体生平不详,但据诗中所展现的情感来看,他可能是一位热爱自然、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文人。
  1. 艺术手法
  • 比喻修辞:王洋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玉颊长红黛长绿”和“生怜杏火发中林”,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
  • 节奏韵律:整首诗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形式使得诗歌的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与传诵。
  1. 文化价值
  • 审美情趣:王洋通过这首作品展示了其高超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敏锐把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生命哲思:诗中的“生怜杏火发中林”等句子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反映了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深度反思。

《席上和郑顾道烛下海棠》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咏物诗,它更承载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文化的深刻感悟。王洋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美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提醒现代人珍惜每一刻的美好,并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