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杜北山

倦客萧萧两鬓秋,柳丝无力绊归舟。
晓风落叶辞高树,夜月行人在别洲。
千里关河乡国梦,一江烟浪古今愁。
雁声过尽青天阔,却忆同登望海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杜北山》是宋代诗人王镃的一首诗作

王镃,字子美,号东篱,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词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据《四库全书·月洞吟》记载,是在诗人晚年居住在杭州西湖附近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秋天的萧瑟景象下,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王镃是南宋著名文人,他的诗作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著称,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词作品多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2. 诗歌原文:《寄杜北山》是一首五言律诗,诗句如下:“倦客萧萧两鬓秋,柳丝无力绊归舟。晓风落叶辞高树,夜月行人在别洲。”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3. 艺术特色:王镃的诗作在艺术表现上有其独特之处。《寄杜北山》中的意象运用十分巧妙,如“倦客萧萧两鬓秋”不仅描述了诗人的外貌,更通过季节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意和哲理性。同时,诗人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如“晓风落叶辞高树”中秋风和落叶的象征,以及“夜月行人在别洲”,既营造了浓厚的意境,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无奈。
  4. 创作背景:《寄杜北山》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王镃生活在南宋时期,面对国家动荡和个人生活的变迁,他选择了隐居山林,远离尘嚣。这种心境反映在他的诗作中,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境遇的一种哲学反思。
  5. 名家点评:历史上不少学者对王镃的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如明代文学家顾逢评论道:“住与老逋邻,空湖隔市尘。布衣安破屋,白发守清贫。引鹤风穿袖,听猿月满身。五言吟得苦,一字不投人。”这些评论不仅体现了王镃诗歌的艺术成就,还揭示了其作品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可以认为《寄杜北山》是王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情感所创作的一首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精神。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首诗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值得反复品味和深思。

相关推荐